造字的仓颉在寿光留下了哪些文化遗迹

2019-05-30   山左历史
仓颉(苍颉),历史记载中的黄帝史官,汉字的创造者。中国汉字鼻祖,中华文化先圣之一。仓颉墓原在寿光市城区,1960年被拆毁。为纪念仓颉,寿光城区现称为圣城街道,城区建有以纪念仓颉为主题的公园“仓圣公园”。

仓颉这个名字,对寿光人来说,可谓家喻户晓。寿光历史上的昨天,有仓颉墓、启秘亭、仓颉双井,有孔子问经的石室。今天又有仓圣公园、仓颉纪念堂。寿光被称为“圣城”。

寿光民间有许多有关仓颉的故事,脍炙人口。

仓颉,历来被人们尊为“文字始祖”,是中国汉文字的创造者。《辞源》的解释是:“仓颉,也作苍颉,传为始创汉字者。

《世本》说仓颉是黄帝史官。史官是记录帝王言行的官。汉代许慎《说文解字叙》云:“黄帝之史仓颉,见鸟兽蹄迒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初造书契。”汉代尚有《仓颉传》,秦李斯作《仓颉》、汉扬雄著《仓颉训纂》、杜林作《仓颉故》等书,可惜都已失传。现存文物中还有仓颉造的28个字。

《辞海》“仓颉”载:仓颉,也作苍颉。旧传为黄帝的史官,汉字的创造者。《荀子•解蔽》:“好书者众矣,而仓颉独传者壹也”。仓颉可能只是古代整理文字的一个代表人物。

鸟迹书,又称仓颉书,周初出土于北海石室中。宋郑樵著的《通志》中记载:“仓颉石室记二十八字,在北海仓颉墓中,土人呼为藏书室。周时无人识,至秦李斯识其八字,曰‘上天作命,皇辟迭王’。汉叔孙通识十三字,孔子至齐尝访焉。”因孔子造访,在寿光留下“仓颉造字圣人猜”的传说。

《水经注》载:“巨洋水自湖东北流经县故城西。”这里说的湖是积而为潭的潭湖,在现在弥河流经的寒桥村与牟城村之间,故城应是东汉的寿光县城,即在今洛城街道牟城,就是说藏书室就在牟城附近。

根据清代历史地理学家杨守敬所绘《北魏水道图》标识,孔子石室在牟城附近。《水经注》:“城之西南水东有孔子石室,故庙堂也,中有孔子像,弟子问经石室。”据清代学者全祖望、赵一清考证,孔子问经石室即仓颉墓中石室。且《齐乘》记载:仓颉台,弥水所经。证明在牟城西南,弥水以东,有仓颉石室和仓颉台。这也是寿光文史专家孙仲春先生在仓颉研究中的新发现。

据民国《寿光县志》记载,《法帖神品目》首列仓颉二十八字,注云:“在北海,此石刻虽不可寻,而为吾国文字之祖,本志首录之。”与《余千县志》所载石虹山尧碑、《庐山志》所载禹刻、《镇江府志》所载孔子书季札墓十字、《赞皇志》所载周穆王东巡五字同载《法帖神品目》一书。

仓颉鸟迹书,既出土于寿光,学者们都说“藏之书府”,书府即国家书库。周初,纪为强国,当存于纪国都城(今寿光市纪台镇)。那时,周天子居镐京(今西安)。纪亡于鲁庄公四年,即公元前690年,纪侯大去其国。战败仓惶逃走,死去的夫人伯姬未来得及葬,夫人叔姬也没带,玉玺也未拿走,非常悲惨。当时鸟迹书也没带走。其弟纪季降齐,条件是“先礼不废,社稷有奉”。故鸟迹书当归于齐。齐亡于秦,秦灭齐而统一中国。鸟迹书当归于秦。因此,丞相李斯才能得到此书,而识八字。

秦亡于公元前204年,后是西汉统治,汉太子太傅叔孙通得以识十三字。后几经变乱,鸟迹书下落不明。所以安致远先生之长子进士安筼在《题仓颉墓亭》时,有诗感叹:“仓颉石室记北海,二十八字鸟虫文。至今七字无人识,天地未尽泄细纹。我欲寻之辨蝌蚪,古篆已经劫火焚。”

我们今天所见到的鸟迹书,新编《寿光县志》叫仓颉书,有拓片。

近来发现仓颉书二十八字汉文是:化己,庇,乃尼山艾友所。草米并刈,乞少子左互。学耒,弢雨水,儿纠叔兵朱。

释义:身体变化,需要庇护。于是尼山是养老送终的好地方。[老有所养]

杂草庄稼一并割下,求少子帮助。[壮有所用]

学使农具,取水灌地。小儿缠着叔叔玩弄兵器上的红飘带。[幼有所长] 

仓颉书的内容,与《礼记礼运》篇所讲的大禹以前的社会情况吻合:“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是为大同”。这就是从孔子到孙中山二千多年来,中华民族的仁人志士所追求和向往的大同世界的理论,原来出自于上古时代的《仓颉书》。

《仓颉书》不愧是天下第一书,是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见证,可谓通俗易懂、博大精深,是人类的不可多得的艺术瑰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