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教育,父母都很会“装”

2019-07-17   黄勇乐说育儿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要教育好孩子,就要不断提高教育技巧。要提高教育技巧,那么就需要家长付出个人的努力,不断进修自己。”

为人父母,要学会的第一课就是“装”。

装作完美的父母,塑造的孩子才趋向完美。

装作天真的孩童,才会产生共情,做真正的朋友。

“装”是在塑造美好的成长环境,“装”更是一种鼓励和期盼。

好的教育,父母都要会“装”。

01

装作“别人家”的父母,尝试用欣赏的眼光看待自己的孩子

香港文化名人马家辉先生就谈到他的育儿问题。

马先生说在跟其他年轻人交流答疑的时候,他总是能够耐心倾听,并给出合理的建议。

但一回到家,状态放松了,说话随意了,对于女儿的很多幼稚的想法,他都不认可。

父女之间就产生了隔阂。

这是为什么呢?有两个原因——

第一,科学研究发现,每个人都有一种心理上的“警觉”,即人的“势力范围”感觉。越是陌生的人,彼此之间距离越远,身体之间的间隔也就越大。反之,则心理防御空间距离就会逐渐缩小。

在父母与孩子的关系中,由于心理距离过近,父母在评价自己孩子的时候,就从多维度评价。

而对于别人家的孩子,心理距离的存在使得父母在看待他们的时候角度更加单一,所以更愿意带着欣赏的眼光去对待其他年轻人,而对自己家的孩子,则带着挑剔的眼光看待。

第二,父母在与其他年轻人的交流过程中,由于不熟或者初次见面的原因,基于礼貌的缘故,即使对聊天内容不感兴趣,也会“装一装”,逼迫自己耐心地听完。

但与自己儿女沟通时,就会不自觉地把“礼貌”丢在一边,也不愿“装”作很有兴趣的样子,静下心去倾听儿女的想法,尝试站在儿女的角度去理解和体验。

因此,好的教育,父母都必须要“装一装”。

不止是在别人家的孩子面前“装”成一个好叔叔,好阿姨,也要在自己的儿女面前“装”成一个好爸爸,好妈妈,有足够的耐心去倾听他们,包容他们。

02

装成孩子,真正与孩子做朋友。

很多家长现在都是抱着“跟孩子做朋友”的态度,但仍旧是以成年人的理智思维去跟孩子相处,这样的结果收效甚微。

学会与孩子做朋友,需要父母放下高高在上的心理,用引导代替强迫,并融入孩子的活动中去。

前苏联教育家伊安·凯洛夫曾经说过:

父母与孩子之间,多因彼此不了解发生误会,多为沟通少产生矛盾,多是没有平等交流而伤了两代人的关系……如果父母学会了与孩子做朋友,这一切问题都会迎刃而解。

好的教育,父母需要把自己“装”成个孩子,这样才能跟子女产生共情。

父母装作无知,孩子才会求知;

父母装作天真,孩子才会烂漫;

父母装作兴趣盎然,孩子才会保有好奇心。

03

做优秀的父母,从会“装”开始。

70时代红透半边天的香港歌手陈美龄最近又重新回到了大众的视野。

这一次不是因为她个人的音乐成就,而是因为她优异的教育成绩。

众所周知,斯坦福大学是超越了哈佛大学的全美竞争度最高、录取率最低的大学,而她却在几年间,相继把三个儿子送进了这所名校。

在陈美龄的教育理念中,“装”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她把自己装作孩子的同龄人,跟孩子真正地做朋友,一起去发现探索世界的奥秘。所以对于儿子的疑问她总是兴致盎然。

做菜的时候,儿子来问妈妈天为什么是蓝的,她会立刻把火关掉,跟孩子一起去寻找答案;下雨天,会带着孩子一起思考为什么会下雨;

大儿子读高中想去美国留学,选了一所No.7的学校,因为这所学校给每个学生会养一匹马,孩子认为这很有趣。她其实内心更希望孩子去Top 2 的学校,但她装作认同,赞许儿子的选择。

在她的教育中,装是核心。装,是对孩子的雕琢。装着赞同,也就会真的赞同了;装着认可,也就真的认可了。

人类本质中最殷切的需求是渴望被肯定。

而好的教育,父母要做“伪装者”,学会睁只眼闭只眼。

睁眼肯定孩子的优点、长处和潜力;闭眼理解孩子的缺点、不足和问题再改造。

没有谁天生就是成功的父母,但成功的父母都擅长学习。

做优秀的父母,从会“装”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