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书信文化博物馆,找回尘封已久的记忆

2019-12-16   xiaoyao游天下

作为一个地道的山东人,我对省城济南并不陌生,虽然没有在那里读过书,但是工作之后因为工作原因没少去济南出差,前后一共不下十余次,因此对这座并不像省会的城市风土人情、地理风物以及名胜景点还算比较熟悉。去年休年假的时候再次中转济南停留了两天,期间游览了一些以前没有去过的景点,其中有一个叫华夏书信文化博物馆的地方让我印象最深刻,也让我找回了尘封已久的回忆。

位于经一路上的济南老电报大楼



老济南文化主题邮局



华夏书信文化博物馆


华夏书信文化博物馆就在济南火车站旁边的位于经一路91号,这里是济南老电报大楼的旧址,因为毗邻火车站,平时这里附近总是有不少来往火车站的人群,但是很少有人注意到这栋充满德式风情的建筑里面有一处以书信为主题的博物馆,这就是山东华夏书信文化博物馆。我从网上搜索到这处特别的博物馆后,在离开济南之前特意来到了这里。





华夏书信文化博物馆


华夏书信文化博物馆所在的济南老电报大楼是一栋呈“L”形布局的建筑,从楼基到楼顶的建设都是以花岗岩石材为主,圆形窗洞、圆柱状角楼及曲线柔和的窗楣所体现出来的典型的巴洛克建筑风格不禁让人想起青岛的很多德式建筑来,它们的风格非常相似。据说这栋老建筑始建于清朝末年的1904年,是济南现存最早的一栋电讯建筑,在经历过一百多年的沧桑风雨后能够完整的保留了下来的确不容易,现在已经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华夏书信文化博物馆


华夏书信文化博物馆就位于这栋百年老建筑里面,主要以书信为藏品,主要设设“书信史”、“古代书信”、“近现代书信”、“山东名人书信”四大主题。根据这里的资料介绍,华夏书信文化博物馆于2016年3月正式开馆,并免费对公众开放,到我2018年10月底参观的时候,这里已经开放了两年半之久。

可能书信文化属于小众文化,到博物馆里参观的游客并不多,大楼外是熙熙攘攘来来往往的人群,大楼里面却是异常的安静,这样的环境中正适合慢慢了解细细品味中国的书信文化发展史。博物馆的展览主要分为两层,一层的陈列主要是书信史和古代书信,详细介绍了中国古代书信发展的历史以及书信的种类与形式等内容,还展览了一些古代和书信有关的文物,比如汉代送信俑、汉代封泥、汉代的木简、魏晋时期的驿使画像砖,还有一件战国时期的秦杜虎符。我觉得这些古代文物应该都是复制品,因为秦杜虎符作为一件国宝级的文物在陕西历史博物馆里珍藏着,我去年去西安时在博物馆里还看到了这件国宝,因此可以肯定的是华夏书信文化博物馆里的这件杜虎符是复制品,其他几件文物我在其他博物馆里也有看到过,但是因为汉俑、封泥以及画像砖在全国实在太多,所以在这里看到的也有可能是真品。在一层展区还设置了老济南文化主题邮局,向游客和公众提供信件、包件、报刊、集邮、邮购等邮政服务。

汉代木简


魏晋时期的驿使画像砖


汉代送信俑


汉代封泥


战国时期的秦国杜虎符


二楼的展厅主要陈列近现代书信和山东名人书信,展示了一百多件胡适、周建人、茅盾、艾青、叶圣陶、宋庆龄等活跃于中国近现代历史进程中的名人书信真品,也让我们看到了这些名人们写信的书法是什么样子的。


文学家茅盾的书信


宋庆龄的书信


胡适的书信


王国维书信


启功的书信


沈从文的书信


叶圣陶的书信


老舍先生的书信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当年李易安在南阳河畔的归来堂等待丈夫赵明诚书信的那种心情我们再也体会不到了。QQ、微信、电子邮件早已取代了传统的书信,虽然两个人的联系要比以前便捷的多,即使两个人身隔万里仍然可以相互对望的视频聊天,但是这种近在咫尺的对望眼神怎么也取代不了千里之外的锦书之中所传达的一种感情,或许这就是思念吧。



我的书信


回到老家,发现了青春年少时候和友人来往的一沓书信静静的躺在一个角落里,我把它们仔细的整理平整,然后珍藏到了自己的书籍中。对我来说,这些珍贵的书信不但是自己成长的记录,青春的记录,还是被尘封起来的美好记忆,假如不小心丢失的话,人生的一些记忆就再也找不回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