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狩获麟”之地山东巨野县城的西南郊有一座高大的覆斗状土台,现在已被修葺一新,原来高筑的土台已经被修建为青砖砌成的砖台。高度近八米,占地面积接近一千平方米的高台显得蔚为壮观,根据历史记载,这座高台就是春秋时期的齐鲁会盟台。
根据《巨野县志》的记载,这座高台为春秋齐鲁会盟处,“春秋齐鲁交兵会盟台之地,在巨野县西南五里,至今高台尚存”,原来高台“崇数仞,广可蔽二亩”,因为历经两千多年风雨的侵蚀,现在的会盟台比原来要小了很多。
齐鲁会盟台卫星影像图
齐鲁会盟台
齐鲁会盟台
齐鲁会盟台
《春秋左传》中的《庄公·庄公三十年》中记载:“……冬,公及齐侯遇于鲁济。”公元前664年的冬天,鲁庄公和齐侯在鲁国西境的济水之南的高台会面,这座高台因为齐鲁两国国君的会盟而被后世称为齐鲁会盟台。此次齐鲁两国会盟进一步巩固了两国的关系,加强了两国共同的军事防御能力,同时也让比较弱小的鲁国国势地位大大提升,可以说齐鲁会盟台是齐鲁友好的象征,同时也是齐鲁文化融汇通的标志。
话说鲁庄公和齐侯为什么在大冬天跑到如此偏僻的大野泽来会面?这和鲁国国内遭遇的问题有关。在春秋时期,大野泽一带属于鲁国和宋国的交界地,宋国因为国力强盛,经常侵扰比较文弱的鲁国边境,大野泽一带自然就首当其冲,屡屡遭到宋国的欺负。为了确保国家边境安全,鲁国只好派使臣到更强大的邻居齐国那里游说,向齐侯表示愿与齐国结盟共同抗击宋国,齐侯认为如果鲁国被灭,自己的安全也会受到威胁,于是就答应了鲁国的结盟要求,表示愿意和鲁国联合起来共同反击宋国的霸权主义,于是齐侯和鲁庄公就商定在鲁国西境的大野之地会盟。
齐鲁会盟台
齐鲁会盟台
齐鲁会盟台
齐鲁会盟台
齐鲁会盟台
从巨野博物馆沿着巨野的主干道麒麟大道向东,经过会盟路,在麒麟大道的南侧,远远的就能看到高大的会盟台矗立在公园的正中。
修葺的齐鲁会盟台用仿古的青砖砌成,一共分为三级台面,每级台面高2米有余,从会盟台的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均有登台的台阶。高台之上建有一栋庙宇状的建筑,取名文明先祖,我去的时候大门紧闭,不知道里面供奉着哪个文明先祖。
齐鲁会盟台上面的文明先祖庙
齐鲁会盟台遗址保护碑
灵佑四方石碑
齐鲁会盟台的左前方立有一块民国十五年的石碑,上面刻有“灵祐四方”四个大字,右前方立有一块一九七九的齐鲁会盟台遗址县级文物保护碑,石碑的背面并没有任何关于齐鲁会盟台的介绍。
齐鲁会盟台在见证了齐鲁两国友好结盟一千七百多年后,又迎来了一位尊贵的客人,这个人就是康王赵构,也就是后来南宋的开国皇帝宋高宗。据《巨野县志》记载:“宋钦宗靖康二年,康王如济州,韩世忠领所部劝进。金人纵兵逼之,人心畏惧。世忠据西王台血战,金人少却。翌日,酋帅复率众数万人至。时世忠部下仅千余人,单骑突入,斩其酋长,金兵大溃”。这里记载的西王台就是齐鲁会盟台,根据当地传说,西王台就是康王赵构阅兵处。
齐鲁会盟台公园风景
齐鲁会盟台公园风景
齐鲁会盟台
我沿着会盟台的四周绕行了一圈,在会盟台的东北角发现一眼古井,古井的四周新建有石质护栏。因为古井并没有名字,或许只是近年来才发现的,所以姑且称为古井。从上面往下看,古井中杂草丛生,但是古井中的水并未干涸,还可以看到倒映人影的井水。古井四周斑驳的青砖上刻满了岁月的痕迹,或许早在几百年或上千年前,在齐鲁会盟台的周围有人生活过,这口井就是他们生活取水所用。
齐鲁会盟台东北角的古井
古井
古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