犹记得十六年前的那个夏天,因为高考成绩的不甚如意,我和同村的三个发小结伴来到了千年古都西安,来到了这所由光绪皇帝御笔朱批的百年学府西北大学,因为其他种种原因,我们同来的四个小伙伴中只留下了一个,就是现在在西安工作的我的一个发小,而我们其他三个人和这所百年名校在经过两天的短暂接触后便匆匆告别,再回首时已是十六年之后。
西北大学太白校区北门
西北大学太白校区西门
十六年前,和这所百年名校相约的我们还正值十多岁的美好青春,十六年后,我们都已进入而立之年,但西北大学还是原来的那个西大,和在西安工作的发小行走在曾经待过两天的校园内,物是人非,不禁有些许慨然,仍然有一些印象的校园情景不禁再一次把我带回到十六年前的那段时光。
西北大学校训:公诚勤朴
说起中国西北地区历史最悠久的高等学府,首推位于西安的西北大学。西北大学在当地被叫做西大,肇始于1902年的陕西大学堂和京师大学堂速成科仕学馆,民国初年的1912年始称西北大学,一年后改名为国立西北大学。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国立西北大学、北平师范大学、北洋工学院和国立北平研究院等众多华北地区的高校西迁西安组成国立西安临时大学,1938年改为国立西北联合大学,与当时的西南联合大学并称为中国最牛的两所联合大学。1939年复称国立西北大学。新中国成立后的1950年复名为西北大学,这个名字一直沿用至今。
西北大学太白校区总平面图
西北大学太白校区校园道路指示牌
含光门
现在的西大包括太白、长安和桃园三个校区,校本部在西安市碑林区太白路上的太白校区,从西安古城墙的含光门沿着南城墙往西走不到500米就到了西大太白校区的北门,西大的位置正好处于西安古城墙的西南角,而西大的西南方向就是以航空、航天、航海工程为特色的西北工业大学和西北大学只隔了一条太白北路。
西北大学博物馆
西北大学太白校区行政楼
西北大学中国文明史研究院
西北大学老宿舍
西北大学化工学院
西北大学文博学院
西北大学地质学系
西北大学内有一些老建筑,大部分都建于上世纪30年代,其中历史最悠久的建筑应该是大礼堂了,而它的倡议建设者就是东北少帅张学良。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后,东北三省沦陷,位于辽宁沈阳的东北大学被迫先后迁徙北平、开封,后来迁到西安,校长张学良也跟随东北大学师生来到古都西安,他筹款15万元,于中华民国二十五年(1936)2月在西安小南门外建筑校舍,大礼堂就是当时第一批建设的建筑,而大礼堂就是东北大学工学院建筑系梁思成、林徽因的学生郭毓麟、刘致平等义务设计与督造的。
西北大学大礼堂
在大礼堂的门前有一块张学良题词的纪念碑,是根据原来的纪念碑于1992年重修的。东北大学校舍奠基纪念碑 碑上文字为: 东北大学校舍奠基纪念 沈阳设校,经始维艰。自九一八,惨遭摧残。 流离燕市,转徙长安。勖尔多士,复我河山。 校长张学良立中华民国二十五年八月。据说在抗战时期,此碑被胡宗南“战时干部训练团第四团”干训学员挖出做饭桌用,胡宗南听说有人朗朗背诵张学良的题词,一怒之下,遂遣人将其砸碎,1992年9月28日,西北大学与陕西省文物管理局依照新发现的拓片和原碑大小重树此碑。
张学良题词的纪念碑
1937年11月,新成立的西安临时大学与东北大学共用一个校园办学,这所大礼堂也被两个大学共同使用,后来因为战事关系东北大学和西北大学再次南迁重庆,1946年,西北大学从重庆迁回西安,这所大礼堂也正式属于西北大学的了。
大礼堂前面的操场
在西大校园的一角有一座皕庆亭纪念碑,是2002年西大和南大(南京大学)共同纪念百年校庆时所立,除了皕庆亭纪念碑,校园里还有一座西北联大纪念碑,是1997年10月西北联大成立60周年时,为了纪念国立北平大学、北平师范大学、北洋工学院和国立北平研究院等众多华北地区的高校西迁西安而立。
皕庆亭纪念碑
除了皕庆亭纪念碑,校园里还有一座西北联大纪念碑,是1997年10月西北联大成立60周年时,为了纪念国立北平大学、北平师范大学、北洋工学院和国立北平研究院等众多华北地区的高校西迁西安组成国立西安临时大学所建立,西北联大纪念碑朴素无华,如同学校之校训“公诚勤朴”一样。
西北联大纪念碑
除了这两座纪念碑,还有一座鲁迅先生的雕像,是为了纪念1924年鲁迅先生在西大教学所立。
鲁迅雕塑
茅盾题写的西北大学校名石
西北大学校园景色
昔日的长廊紫藤还没有沿廊而上的密布,树木还没有长成枝繁叶茂郁郁葱葱的模样,但西大的精神与情怀已然深植沃土代代相传。漫步西大校园,无论是道路旁历经风雨的大树,还是高低错落,建于不同年代的楼宇,都会令你在无形中感受到文化的积淀。
紫藤长廊
孔子塑像
岁月更迭,时光流转 ,无论怎样的繁华盛世,慷慨悲歌,都会在历史的风烟中湮没成难以寻觅的过往,但是,揭开重重岁月织成的帷幕,往日的人和事总是鲜活在记忆中,那些新修的楼宇,伴着紫藤花开,玉兰绽放,也将成为西大人不可或缺的时光影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