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胃是我们的“命根子"。人们常说"生命之树长青",如果把生命看成一棵树,那么,这棵树无论生长在哪里,它对生长的需求都是一样的,即阳光、空气和水,构成了人体健康的能量和物质基础,而脾胃则是“气血生化之源”,不言而喻,生命赖以持续的根本在脾胃。
中医认为,如果一个人脾胃不好,就会气血生成不足,身体各个部分得不到滋养,自然就会出现“枯萎”,就会百病丛生。
随着现代社会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很多人处于富足生活下的“饥饿状态”。怎么理解呢?很多人为了多睡一点,情愿不吃早餐,或者随便在小摊上买点小饼一边走路一边往嘴里塞,吃得太快,肚子很不舒服。
还有些人长期为了工作、学习或者玩游戏,可以7、8个小时甚至数十小时不吃饭,肚子饿的咕咕叫也全然不理。炎热的夏天,许多人为了爽口消暑,吃雪糕,冰西瓜,喝冰啤,冰汽水等,殊不知,把一个热腾腾的胃给冰出了病态,爽了口却伤了胃。
看月牙
指甲上的月牙也称健康圈,是观察人体气血循环状况的窗口,是人体精气的代表。正常的月牙双手以8~10个手指上有半月痕为好,月牙要占指甲的1/5为佳,颜色以奶白色为健康,越白越好,代表精力旺盛。
月牙面积小于1/5,则提示脾胃消化功能欠佳、精力不足。指甲没有月牙的人,及时暂时没有健康问题,也需要及时补养身体。如果只有拇指有月牙的情况,说明身体气血已经处于透支状况。月牙呈灰色,提示脾胃消化吸收功能较弱,容易引起贫血,疲倦乏力。
看手掌
生命线就是反映人体生命状态的主线。生命线起源于食指与拇指之间,呈现抛物线形,一直延伸至手腕线。正常的生命修长、红润、清晰、有光泽、粗细适中,起始端较粗大、深刻,末端自然趋细,并呈弧线自然向下弯曲,以无杂纹,无斑点,无分支、分叉为最佳。生命线呈现淡红色的人,代表身体气血充沛,身体健康。
生命线纹理浅细、发皱、发淡、弧度小、艮区松弛、生命线起点偏向拇指根,多是脾肾功能不足、消化系统功能低下或性能力下降的表现。这种人易发生低血压综合征和疲劳综合征,稍一劳作,就会觉得身体不堪承受。
如果生命线上段和中段有岛纹,末端有羽状线或岛纹,代表脾胃有病变,如消化不良、脾胃气血虚弱等。生命线中段接近大鱼际处有青筋俘露现象时,提示胃肠功能紊乱或者便秘。
脾阳虚:脾阳虚是指脾的阳气衰而阴气过盛的病理现象。
舌头淡而胖或有齿痕,大便不成形,畏寒怕冷,精神不振,脉象沉细,阳气不足。
脾阴虚:脾阴虚是脾脏阴液不足、濡养失职、运化无力所表现的症状。
脾阴不足,运化受累,就会不思饮食,口淡乏味,食后腹胀;由于脾的运化失调,人体得不到营养,就会气血不足,则疲乏无力;阴液亏虚,则身体消瘦;口干、尿赤、无心烦热、脉细数。
胃阳虚:胃脘冷痛不断、时发时止、喜温喜按、食后缓解、泛吐清水或夹有不消化食物、口淡不渴、倦怠乏力、畏冷肢凉、舌淡胖嫩、脉沉迟无力等胃虚寒证。
胃阳虚的人应多吃一些暖胃的食物,如羊肉、狗肉、荔枝、南瓜等温热性食物。
胃阴虚:小便短少、口燥咽干,大便干结、胃脘隐痛,或脘痞不舒,或干呕见逆,舌红少津等胃虚热证。
胃阴虚的人要补阴,宜吃苹果、银耳、百合、番茄、鸭肉等性凉的食物。
1、莲藕
中医认为,生莲藕可以消瘀凉血、清烦热、止呕渴等。煮熟后的莲藕对脾胃有益,有养胃滋阴、益血、止泻的功效。尤其是莲藕加工成藕粉,更是老年人的食补佳品,又很好消化,有养血、止血、调中开胃之功。对于贫血的人喝点鲜榨的莲藕汁,贫血症状会得到改善,如果生莲藕汁吃不惯,可以煮成汤来喝。
2、绿豆
夏季暑热盛行,中医认为,绿豆味甘,性凉,入心、胃经。有清热解毒、消暑、厚肠胃的功效。绿豆还能健肠胃,绿豆能清肠胃之热。脾与胃又互为表里,脾属阴喜燥恶湿,胃属阳喜润恶燥,一旦我们过食肥腻之物,胃就会生热,这时性寒凉入胃经的绿豆,最能起到滋养脾胃的作用,用绿豆熬粥最能起到降胃火的作用。
3、豌豆
豌豆味甘、性平,具有理中益气、补肾健胃、强心利尿的作用。豌豆含丰富的VA,VA有润肤的功效,适合皮肤干燥者食用。用豌豆+陈皮+芜荽加水煎汤,分2~3次服用,此方能益脾和胃、利湿。用于湿浊阻滞,脾胃不和,吐泻转筋。
4、芡实
芡实有补脾胃和涩精、止带、止泻的作用。芡实能暖我们的脾,如果过于寒凉饮食、起居无常或淋雨受寒导致我们的脾系统功能失常,出现腰酸膝痛,湿痹等疾病,用芡实治疗效果较好。
脾虚久泻患者可以用芡实+莲子+山药+薏米,熬粥,连渣分2次服,效果很好。也可以补气血,健脾,调和脾胃。
5、山药
最后养好脾胃吃饭要多样化,要按时吃饭,吃饭前可以喝几口汤,让肠胃润滑,再吃饭。每日的心情要保持平和,脾胃不好的人一定要控制好情绪,切勿喜怒无常。每日适当的运动如慢跑、做瑜伽、拉筋,都能增强食欲,促进消化。
养脾胃就要找对方法,其实在养脾胃方面,中医还有很多的名方,对养脾健胃超管用,小编推荐你好好看看这门课——《脾胃一强寿命长!名医教你调脾胃》
点击下方免费试看课程
王鸿谟教授,首都医科大学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北京市名老中医,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诊断专业委员会主任,国际生物医学特征辨识学会副主席,中国针灸学会经络研究分会委员,《中华临床医药杂志》副总编,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评审专家,中国老年保健协会养生专家。
王鸿谟教授从事中医教学、医疗、科研等工作40多年,擅长察色切脉诊病,针药并用治愈疑难重病。在创建中医色诊学、诊法客观化、完善辨证体系、还原构建经络系统、体表-内脏多层次对应相关等方面多有建树,取得了公认的学术成绩,具有重要的学术影响,研究成果为中外学术界广泛关注。
知道养脾胃的重要性,那么该如何调养呢?王鸿谟教授携5位专家专门制作了8节养脾健胃知识,全面覆盖脾胃问题。让广大朋友们远离胃酸胃痛、脾虚溃疡、腹痛腹泻等常见脾胃疾病。
另五位专家分别是:
逯俭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针灸科 主任医师
陈济德 山东省无级中医药师承教育指导专家 主任医师 教授
李昂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主任医师
李军祥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消化内科 主任医师
王志斌 北京东方医院脾胃肝胆科副主任医师
这门课就是要帮助大家,正确的认识脾胃和人体,各个系统、各个脏腑之间的关系,以及在生活中怎么样科学合理的养脾健胃。
看完这些课,不仅能明脾胃疾病的早期症状、脾胃不和人群最佳的饮食方案以及脾胃疾病的治疗等诸多问题,让你摆脱焦虑。
还能明白胃炎、胃溃疡引起的其他并发症、脾虚分别有哪些表现,并且针对不同的人群,给出了对应的详细可操作的脾胃不和防治技巧(吃、睡、补、按),以及对应的药物。
这时,你可以选择在家先听听医生怎么说,戴上耳机就能随时随地观看课程,很私密。
只要在零碎的时间,花个几分钟就好,每天了解1个脾胃不和小知识,防治脾胃疾病很轻松!
科学、靠谱、值得看,名医亲授,在家就能获得专家建议
最省心、靠谱的做法还是听听医生的建议。
现实中,很多人会问朋友,结果对方也只是道听途说。也有人会自己去网上查,然而又缺乏专业知识,无法分辨网上各种真真假假的信息,结果一不小心就错信偏方,没效果还伤身。
可很多人要么没时间去医院,要么每次去都是“排队2小时,看病5分钟”,很多疑惑都还没来得及问,就让回来了。
而这门课,就能解决你关于脾胃疾病的各种疑惑,怀疑自己有脾胃疾病,想防治脾胃疾病,都适合看这个课。
平常注意脾胃特别怕冷,怕湿,也怕撑,怕甜,所以说不要着凉,不要吃得太多,不要吃得太甜,潮湿的地方要少去,另外酒要少喝,辣要少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