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民建家乡微信群,本想促进交流,没想到在一次婚礼邀请之后,微信群演变成了礼金讨要平台

2019-11-28   三联生活周刊

本文刊载于《三联生活周刊》2019年第48期,原文标题《家乡微信群》,严禁私自转载,侵权必究。

进城务工人员越来越多,乡村空心化问题也随之突显。为了更好地促进村民之间的沟通交流,家乡村委会干部牵头建立了“我爱家乡”微信群,进群的村民络绎不绝。

刚开始的日子里,群管理员会适时转发上级部门颁发的关于乡村发展的政策文件,并就文件内容进行解读。偶有村民遇到生活难题时,只要在群里求助,众人都会热情回复。“我爱家乡”群真的成了全村人共同的“网上家园”。

情况的转变发生在去年春节。那年除夕之夜,村民蔡哥在群里发了一个拜年红包,接着大家抢的抢、发的发,不亦乐乎。一阵喧闹过后,就有村民开始诉说务工的艰辛与烦恼,还有村民晒出过年做的美食,以及无关痛痒的生活小视频和未经证实的养生秘诀。管理员说,鼓励大家畅所欲言,家乡群就要有“家”的温馨。

春节假期结束,村民各奔东西。一天,张大叔在群里写道:“乡亲们都外出务工了,我儿子将于本月初八结婚,大家都参加不了他的婚礼了,好可惜。”这话一出,众多村民纷纷表示遗憾,并不约而同地将礼金微信转账给张大叔。张大叔一再强调他不是变相提醒大家送礼金,但村民都说“礼尚往来理所应当”。短短一上午的时间,张大叔就收到了2.5万元的礼金。

接下来的日子里,群里隔三差五就会有人发布宴请信息——“母亲大人本月10号举办七十大寿寿宴,诚请各位亲朋好友光临”“小店下月8号开业,恭请大家前来捧场”“女儿考上了大学,临行前举办答谢宴,恳请乡亲参加为感”“新房装修完毕,后天乔迁大喜,欢迎大家莅临”……虽然只字未提钱,但乡亲们早已心照不宣。按照既往乡俗,参加这些宴席礼金都是必不可少的。每家都有一本自己的台账,在举办宴席时,都会请专人详细记录礼金谁给了、给了多少。

村民们绞尽脑汁地寻找各种“喜事”,并选择避开节假日举办宴席,理由是,非节假日时间务工的村民大多不在家,他们用微信转账的形式给了礼金又不来吃饭,对举办宴席的人家来说极其划算。

渐渐地,家乡微信群演变成了礼金讨要平台,村领导转发的政策文件瞬间就被铺天盖地的礼金信息掩埋。不堪其扰的村民大都默默地退了群,仅仅一年时间,微信群由开始的500人,减少到现在的107人。(读者 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