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养出一个阳光的孩子,关键的一点在这里

2019-11-26   智钦孕婴平台

常抱怨的父母,会把负能量传递给孩子。

养育一个阳光快乐又能干的孩子,是所有家长的愿望。

但是这并不容易,尤其在学业繁重,家长和整个社会都变得很焦虑的环境下,孩子们很容易因为来自学业和家长的压力,变得负担重重。

“而一个阳光快乐的孩子是一个能自主的孩子,他(她)有能力面对生活中的各种困难,也能在社会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这是法国儿童教育学界共同认可的观点。

对于聪明并且快乐的孩子不仅是那种能够出色地完成学业,还包括那些尽管并不出色,但凡事能够努力的孩子。

如果孩子们凡事只要努力,即便做得不是最好,也能够从家长那里得到足够的支持,而不是从家长那里获得压力,那他一定会是一个阳光健康的学生。

压力重重的孩子很难阳光

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我更渴望的,是孩子能够拥有一颗积极阳光的心,在即使不够美好的现状里,也能有发现美的眼睛。

有时候,能够压垮一个人的,并不是困境本身,而是在面对困境时,排山倒海般袭来的对自我全面的否定。

而这种悲观的心态,大多是在孩子年幼时,由父母或其他身边的人“种”在孩子内心深处的。

中国的传统教育以儒家思想为基础,更强调遵守道德规范和纪律,对父母和长辈要尊重和接纳,要不断努力。

对于其他国家的父母都有采用积极养育方式育儿,也有采用传统的权威家长方式养育孩子的。

一名美国教授在耶鲁大学任教时,曾遇到一位名叫常乐天的中国女孩,她是一位非常成功的年轻女性,那名教授鼓励她给她的书写了前言。是这样的:

我是在中国出生中国长大的90后独生子女,那时大多数中国家长的教育方式不是以打骂为主,就是对孩子过分溺爱。

有不少朋友都告诉过我,他们甚至念了高中还挨打,对父母的感情主要是惧怕。也有些同学在父母的百般呵护、包办下得过且过,对自己的未来毫无规划……

但是她的父母相对比较开明,没有让她从小就去上各种补习班,而是和她建立起了“亦师亦友的关系,这是她一生中最温暖而宝贵的资源。”

这是中国积极养育的例子。

而常常抱怨的父母,把负能量传递给孩子的同时,也在教会孩子以消极、逃避的方式来面对世界。

我的闺蜜小美就没这么幸运了,从小是在妈妈的抱怨声中长大的。

因为爸爸的工作性质经常出差,大多时候都是小美妈妈一个人带着小美,而且小美妈妈和婆婆的关系也不太和睦。

小时候,妈妈便经常对小美抱怨爸爸不顾家,自己如何如何辛苦。小美有一丁点忤逆妈妈的意愿,便被抱怨不懂事,不体谅妈妈。

不仅如此,慢慢地,小美妈妈的抱怨范围扩大到了对街坊邻居、同事领导上,每天对着小美抱怨领导如何针对她,同事、邻居如何刻薄。

日复一日,小美笼罩在妈妈的负能量中,变得沉默寡言,对什么事情都提不起兴趣,而且异常敏感。总觉得自己无法让别人满意,有人在针对自己。

不难想象,在这样负重累累的心境下,小美是怎样的煎熬痛苦,很多次,一点点小事就能让小美情绪崩溃。

在心理学中,常常否定自己的能力,认为自己不够好,无法达到理想预期的一种心态,被称为“期待性悲观”。

久而久之,悲观的心态在孩子的大脑中根深蒂固,它如同一团浓黑的乌云,笼罩在孩子的心灵上空,遮住了他们世界里的光。

积极的养育方式让孩子阳光

要培养阳光的孩子,需要帮助孩子形成他们的内在发展动力,父母应该避免给他们更多的压力,并且使他们的失败感和自责最小化。

这需要父母更多的勇气和愿望,用适合自己孩子的方式来养育孩子,而不被那些外在的压力所左右。

事实上,我并不认为花费更多的时间在学业上将使得孩子成年后更有成就,也不能使他们变得更有学习和成功的欲望。

调查也发现,太多的压力会适得其反。

在童年的时候给孩子一些自由的时间玩耍、想象、思考,或者发掘个人的兴趣,对于他们的智能和情感发展来说,非常重要。

罗伯特·希勒在2013年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他在学校里的成长经历也许会对于养育孩子有些启示。

当他还是个小学生时,他并不被认为是一个优秀的学生,因为在学校里,他几乎一刻不停,话也很多。

他很愿意投入地学那些他感兴趣的东西,不幸的是,那些东西并非老师希望他去学的,也和学业无关,幸运的是,他的父母容忍了这些。

事实上,他能够获得了诺贝尔奖也与此密切相关,因为当时他所做的关于非理性经济现象的研究,与当时的主流看法是背道而驰的,但是他坚信他的研究是应该做的。

可以说,正是父母养育他的方式使他有足够的信心做自己想做的,并且在自己想要做的领域坚持奋斗。

每个孩子,都会接收到来自于父母传递的能量,而这些能量,直接决定着孩子建立起怎样对待世界的方式,甚至决定着他周围世界的能量场。

要让孩子保持积极的心态,我们可以这样做:

1、自己成为坏情绪的终结者。

的确,很多时候,我们需要一个倾诉的对象。当感受到痛苦、委屈时,倾诉是自我疗愈的开始。

可是,选择孩子成为这个倾诉的对象,是极不公平的。

孩子稚嫩的心灵,比成人更加缺乏情绪调节的能力,他们根本无法承受起来自父母负能量的倾袭。

而且,孩子在年幼时,会有一种“自我中心论”的意识,当父母把烦恼倾诉给孩子时,孩子会认为一切都是我的错。

2、 掌握正确的归因方式。

当孩子遇到挫折时,不要把原因归结为延续性的、难以改变的因素。

比如,当孩子遇到挫折、犯错误时,不要对孩子说:“你怎么总是这样?”、“你永远也改不好了。”或者,对孩子做难以改变的“天赋”方面的评价:“你就是不够聪明”、“这孩子手笨”等等。

这种归因方式,会让悲观的情绪产生泛化,使孩子形成遇到困境全面否定自我、难以走出困局的心态。

3、给孩子的“失败”按下“暂停”键。

当孩子感觉沮丧时,告诉孩子,困难只是“暂时”的,坏情绪也是“暂时”的,一切都会解决、会过去的。

你只是暂时没有找对方法,我们可以换一种方法再努力一下。”如果孩子还没有能力达到,就告诉孩子:“等你再长大一点,你就可以做到了。”

这种“暂停”,是给孩子的成长留有余地,给孩子的人生保持希望。

对待同一件事情,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看法。不同的心境,面对的是不同的结局。

家是孩子永远的避风港,更是孩子走出家门的能量场。

不要让抱怨的负能量,让孩子倾翻了情绪的船,带着一身剑拔弩张出去闯。

给予孩子爱的力量吧,那些温和鼓励的话语,是披在孩子身上的光,会吸引更多的爱与幸运向他靠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