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最大的悲哀:付出全部,却依然觉得对不起孩子

2019-11-25   鑫妈育儿经

文 | 水色

来源 | 小十点(ID:sdikid)

01

昨天晚上,和朋友在微信上聊到孩子的暑假生活。

她突然说:“真觉得很对不起孩子。”

原来,因为她工作忙。

七岁的儿子放假在家无人照看,便和往常一样,送到了奶奶家。

她说,儿子的很多同学,暑假不是出去旅游,就是参加什么夏令营。

而她既没有时间多陪陪孩子,也没有经济实力让孩子度过一个更快乐的假期。

每当想到这里,她就觉得愧对孩子,认为自己不是个称职的妈妈。

同为母亲,我理解她的内疚和自责,同时也感到有些心酸。

想起知乎上有个问题:

作为父母,你在哪一刻对孩子感到愧疚?

有位妈妈回答说:“没有哪一刻,是无时无刻。”

孩子不够强壮,怨自己母乳太少;

孩子感冒发烧,怪自己照顾不周;

孩子爱发脾气,是自己教养不善;

孩子成绩不好,是自己辅导不力……

每天提心吊胆,生怕自己哪里出错,给孩子带来伤害。

如履薄冰,害怕自己不够优秀,给孩子拖了后腿。

明明用尽全力,却总是觉得自己给的不够。

为人父母,最难受的时刻,或许不是为了生活奔波劳累的时候。

而是意识到自己无法给予孩子最好的一切后,深深自责的那个时刻。

我们想到了一切,可唯独没有想到:

愧疚感,是最没必要的育儿税。



02

电视剧《幸福一家人》中有一个片段,戳痛了无数父母的心。

李立群饰演的老父亲,想让儿子结婚。

儿子却说:“结婚可以,但婚后要和全家人断绝关系。”

父母最大的悲哀:付出全部,却依然觉得对不起孩子

父亲既伤心又愤怒,他怎么也想不到。

自己几十年来,每天靠着和面、轧面条,含辛茹苦拉扯大的儿子,到头来却说要和自己断绝关系。

面对父亲的质问,儿子认为自己能有今天的成就,都是靠自己的努力争取来的,跟父亲毫无关系。

而且,身为医生,自己明明比很多同事有才华,也更努力。

却因为只是一个卖面老板的儿子,得不到公平的对待。

听着儿子的声声控诉,老父亲愧疚得泣不成声。

满头白发的他,对着儿子深深地鞠了一躬:“对不起,是我没本事,让你们受委屈了。”

那个年迈的老父亲,为了儿女任劳任怨,辛苦了一辈子。

此刻在孩子面前,却卑微得像一个做错事的小孩,让人看了无比心酸。

有人说:“父母的心在儿女身上,儿女的心却在石头身上。”

父母的愧疚,不仅换不来孩子的感激,还让他为自己的过错,找到了理所当然的借口。

曾经听说过一个案例:一个20岁的小伙子,因为入室抢劫被判刑。

在宣判前,他当着所有人的面,控诉母亲在他成长的过程中,对他过于溺爱,使他走上了犯罪的道路。

原来,在他2岁那年,因为妈妈的疏忽,他从楼梯上摔了下来,眼角被划破,留下了一道长长的疤痕。

从此以后,每当看到这道伤疤,妈妈就会陷入自责。

不管孩子提出任何要求、做错任何事情,她都舍不得拒绝和指责。

因为愧疚,她倾尽所有,毫无底线地妥协包容,却把孩子一步步送进了监狱。

这样的父母,既可怜,又可悲。

03

去年有一个很火的新闻:

22岁的男子留学两年,花了200万,却连预科都没有通过。

回国后天天在家玩游戏,连吃饭都是奶奶送到跟前一口一口地喂,活脱脱一个“巨婴”。

而“巨婴”的养成,恰恰源自于家人对孩子的愧疚。

父母离异,孩子从小跟着奶奶长大。

为了弥补对孩子的亏欠,父母对他有求必应,只要是他想要的东西,都会无条件满足。

可是这份疼爱,没有让孩子变得更好。

反而让他越来越颓废,连生存都成了问题。

父母千辛万苦,想把最好的都给孩子。

却没想到,最终把孩子培养成了一个废人。

因为愧疚带来的溺爱,就像慢性毒药,会一点一点腐蚀孩子的身心。

终有一天,把孩子的整个人生吞噬殆尽。

这样的愧疚,对孩子来说,不是爱,而是最深的伤害。

有一位著名的犹太母亲,叫沙拉。

她出生在上海的一个犹太家庭,育有两子一女,后来离异,带着三个孩子回到了以色列。

沙拉和她的两个儿子

为了养活三个孩子,她拼命工作。

因为觉得孩子们跟着她受了很多苦,她一直想要补偿孩子。

哪怕自己再苦再难,也要让孩子过得轻松一点。

未曾想,她的育儿方式遭到了邻居的训斥:

“瞧你的孩子都懒成什么样了!

别以为生了孩子你就是母亲,你这样不是在爱孩子,而是在害孩子!”

沙拉这才惊觉,别的犹太孩子,在这个年纪已经能够独当一面,会打零工,会做生意。

而她的三个孩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连跟陌生人说话都不敢。

正是她的愧疚和补偿心理,在不知不觉中,剥夺了孩子磨练的机会,成了束缚孩子的枷锁。

意识到这点以后,沙拉听取邻居的意见,改变了自己的教养方式。

她开始放下愧疚,学着对孩子“狠心”:想得到什么,就靠自己的劳动和努力来换取。

在沙拉的精心培养下,三个孩子都成长得非常优秀,获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正如沙拉在她的书里说的那样:

心软是害,狠心是爱。

谁溺爱孩子,谁总有一天会为孩子包扎伤口。

只有放下愧疚,才能真正认清自己、接纳自己,给予孩子最恰当的爱。

04

《美国医学会杂志》上曾经刊载过这样一个故事:

加拿大医生诺拉·奈伦接诊了一名女性患者。

检查后发现,她血压不正常,低压115,高压210。

患者希望医生能尽快让她恢复健康。

因为她有两个年幼的孩子,还有一个患了阿尔茨海默症的母亲,都需要她的照顾,所以她不能病倒。

奈伦医生给她开了一些对症的药物,又另外写了一张处方:

“允许将你自己的需求放在最先,每天至少30分钟。”

然后对她说:“请按剂量服用。”

这位妈妈拿到处方后,先是大笑,笑着笑着就哭了。

爱,只嫌不够;付出,不论回报。

因为追求完美,所以心怀愧疚。

这是很多父母对待孩子的真实写照。

可是孩子真正需要的,其实不是完美,而是一份简单而用心的爱。

正如短片《我的不会妈妈》中,孩子对妈妈的告白:

“我的妈妈不会像电视里的妈妈,不会控制情绪,不会尊重别人,不会言行一致,不会说到做到,不会坚持,不会轻声细语……

妈妈不会的事情太多了,但是有一件事她很会,就是当我的妈妈。”

在孩子的眼里,妈妈虽然不完美,却是他最可爱、最值得爱的妈妈。

美国儿童心理学家鲁道夫·德雷克斯曾说:

在教育中,能放下愧疚感去直面孩子的成长问题而守住教育底线的妈妈,是非常了不起的妈妈。

希望每一位父母,都能放下焦虑、放下愧疚。

相信自己,只要用心陪伴,用心去爱。

即使不完美,即使偶尔犯错,你依然是好爸爸、好妈妈。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