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程改革语境下的教师专业发展浅谈

2024-01-19     晓春沐阳

原标题:新程改革语境下的教师专业发展浅谈

这一局面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开始有所改观。伴随改革开放的逐步推进,先进的教育理念也渐入国门,深刻影响着教育理论研究者和广大教师的研究和实践。“教书匠”们开始了深入的反思和大胆的探索,在教学活动中不再满足于“一言堂”式的单纯的知识传授,而是努力在教材之外加入了自己创造性的思考和丰富的人生经验,同时尊重学生在教学互动中的主体地位,逐步实现了从“知识传递者”到“学习引导者”的角色转变。这种角色定位上的转变,反映了教师主体意识的觉醒,为教师专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同时,伴随着十多年的课程改革的步伐,我们的教育理论研究者和实践者们对教师专业发展内涵的认识也渐趋全面、深刻。如今的教师专业发展,不仅应当在时间上贯穿教师从业过程的始终,更应当是涵盖教师师德水平、职业能力、学识水平、创新意识等的综合素质的变化提升过程。

针对这样的问题,《纲要》指出,“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新课程标准大力倡导以自主、探究、合作为基本特征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学会学习、乐于学习。从重师道权威向重教学相长转变,充分尊重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为了保证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全新学习方式能够真正落到实处,新课程标准在课程设置、教材设计、教师定位、教法推介上都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和创新,解放了师生双方的思想和手脚,使教师们能够“放下架子、俯下身子”,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积极参与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实现互助提高;使学生能够“放开胆子”想,“甩开膀子”干,不盲目迷信权威,敢于大胆质疑,充分发挥自我的能动性,在掌握大量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提高动手实践能力,实现学以致用。

我们的教师要想参与到这场伟大实验中,就必须以平等的姿态,依靠严谨的学风,广博的学识成为学生探究、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促进者。同时,又要努力使自己从一名能够“教会学生”的教书匠成长为一名“会教学生”的研究型教师,要把自己的每一次日常教学活动同样当做一次次伟大实验,不断总结教育规律,积累教学经验,使教书育人从自己谋生的手段转变为乐在其中的终生事业。新课程改革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舞台。新课程改革更加强调学生学习方式的多样化,改变以往从理论到实践的认知模式为以实践促进认知的学习方式,这种认知模式的根本性变革既为我们教师的知能结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舞台,也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尤其是对那些年龄较大、资历较深、已经形成了自己固有教学模式的老教师形成了一种倒逼态势,一方面促使他们摒弃刻板的单向输出教学模式,另一方面也激发了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参与意愿,使我们的一线教师能够在全新的教学互动中实现知识与技能的不断更新、生长和创造。

新课程改革促使教师教育评价机制发生根本性变革。新课改倡导的全新的教学方式也促使以往教师教育成果评价过程中校方“一家独大”的局面有所改观。由于在课堂管理和组织中教师拥有了更多的自主权,学校中以班级为单位的教学单元也因为各自教师的不同执教方式形成了多元化的学习风格。加之在学生的学习成果评价中更加注重综合素质的考察并加入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形成性因素,在教师教育评价中也再难用“一刀切”的统一评价指标衡量教师的教育、教学成果。在新的教育评价机制中,必须同样赋予教师更多的自主权,变他因评价为自我评价,注意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将自我监督、自我激励、自我反思、自我调整的评价机制贯穿始终。这中评价机制将更加全面、及时、准确地反映教师的教育、教学效果,为学校制定课程计划、教师改进教学方法提供真实可靠的调查依据。

新课改与教师专业发展的相互适应性。教师专业发展水平是课程改革方案制定和推行的现实基础。任何形式的教育改革,如果缺少了教师的参与和协助,它的成功都是不可想象的。“广大教师要在新课程实施中实现自身的发展,教师的专业发展又将成为课程改革目标达成的重要条件。”[1]一线教师作为课程改革方案的实际执行者,这个队伍整体素质的高低将直接关系课程改革的成败。诚然,任何一场教育改革,都不可能等到有一批业务素质完全与改革要求相匹配的教师队伍出现后才付诸实施,否则任何改革都只能是纸上谈兵、空中楼阁。我们的教师素质总要或多或少地落后于改革的期望,但是,这种理想与现实的差距应该控制在一个可以把握、并有望不断缩短的范围内,保证既可以调动教师参与改革的积极性,有力推进改革的不断深入,又能够借助改革的实施让教师看到自身专业发展的希望,使得教师的素质和能力伴随改革的持续深入而不断提高。从这个意义上讲,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是课程改革方案制定与推行的现实依据。

新课程改革为教师专业发展指明了方向。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对教师队伍的专业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为教师专业发展指明了方向。新课程改革的推进需要更高层次师德水平的支撑。所谓“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平往往比学识水平更为重要。一个优秀的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知识,更要使学生学会做人。新课改所倡导的促进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全面协调发展的教育理念,正需要有一批师德高尚、勇于担当的教师队伍在日常教学活动中以身作则的熏陶渐染才能得到真正落实。而要打造一批这样的教师队伍则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要切实保障教师的各项基本权利,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在全社会形成“尊师重道”的良好风尚;要加强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培训,树立正确的道德观、教育观、学生观;要完善教师考核和评价机制,将师德考核列为教师考核的重要内容,实行“一票否决制”;要建立“能进能出”的双向任用机制,营造紧张有序的竞争氛围,充分调动教师的主动性和责任感。新课程改革的推进需要更扎实的业务素质作基础。

没有技艺娴熟的工人们添砖加瓦,万丈高楼也仅仅能够停留在梦想的蓝图中。目前在我国部分地区先行先试展开的“大学区”建设就是提升教师专业素质的有益探索。通过不同地区的资源共享和人员合作,使先进的教育理念,优质的课程资源,丰富的教学经验得到最大限度的传播和利用,有效平衡了各地区教学水平的差异,使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得到显著提升。另一方面,教师自身也应充分发挥各自的主动性和独创性,在这次轰轰烈烈的课改浪潮中争做潮头的引领者,正如前文所述,把每一次教学实践都当作一次伟大实验,不断总结经验,推陈出新,形成适合自己的教学风格,最终在不断的实践与调整中获得业务素质的提升。程改革是促进教育发展的伟大的社会实践,反映了教育事业自身不断扬弃、勇于更新的可贵精神。面对新课改语境下的无限机遇和重重挑战,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也必须有不断。探索、敢于破立的勇气和自觉。只有这样,才能在重重挑战中实现教师队伍专业素质的跨越式发展;只有这样,才能磨练一支经得起实践考验的教师队伍将新课改的美好蓝图变为实实在在的成果。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c98347533f90ed840a6e0a14b2cda2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