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致真:科普电视的出口在互联网

2019-10-20   中国科学报

作者 | 胡珉琦

编者按

《走近科学》停播了!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以下简称央视)这档曾被疯狂吐槽给中国青少年留下童年阴影的科普电视栏目,始于1998年6月1日,止于2019年9月30日。

备受冷落、无人理睬的“电视科普”话题因此上了热搜,引起了社会的广泛议论和思考,让人有些猝不及防。

对科普界而言,《走近科学》的结束的确不是一件小事。事实上,它已不是近年来第一个走到尽头的老牌科普电视栏目了。

与网友纷纷回忆栏目里那些选题和故事情节不同,科普工作者更关心的是,科普电视究竟是如何走到了这样式微的境地?还有哪些方法和途径能够让它重获生机?谁更有责任和能力成为推动科普电视发展与创新的主体?

1995年,朱光亚(右一)在赵致真(左一)的陪同下,视察《科技之光》北京记者站。赵致真供图

就在《走近科学》停播前一年多,央视更老牌更硬核的科普电视栏目《科技之光》就已经悄然消失了。

而《科技之光》的创始人正是被称为中国科普电视“拓荒者”的赵致真——他曾主持制作、推出过一系列影响深远的科普电视作品,多次获得国际科普大奖。

赵致真既是中国科普电视的先行者和倡导者,也是科普电视发展历程的一位观察者和记录者。

在他看来,《走近科学》的停播既在意料之外,也在情理之中。“在倡导加强国家科普能力建设的今天,老牌科普电视栏目关门大吉,只是中国科普电视大环境持续恶化的一个典型的缩影。”

《中国科学报》:《走近科学》作为央视科普栏目,从1998年6月1日开播,已经有21年的历史。事实上,在央视的屏幕上,有更深厚科学背景的《科技之光》比《走近科学》栏目开播还早3年,但也已经消失近2年时间了。你怎么看老牌科普电视栏目的相继停播?

赵致真:

培植一个品牌需要几十年,而放弃它却只需要1分钟。

下个月10日,就是美国著名的儿童科学教育节目《芝麻街》诞生50周年;美国WGBH旗下的科普电视专栏《新星》1974年创建,至今也有45年历史;英国BBC最成功的科学节目《地平线》1964年开播,已经度过了55岁生日。

作为一种无形资产,“老字号”品牌牵动着几代人的情感,人文价值常常不可估量。

我注意到,已经有观众在以“集邮”的精神搜罗全套《走近科学》了。

今后,如果有人问起,中国的电视荧屏上,最资深、最悠久的科普节目是什么?我们怕会羞愧无地、哑口无言的。

《中国科学报》:中国科普电视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历程?

赵致真:

上个世纪末,全国各地电视台还大体都有科技栏目,记得北京台的孙永生、山西台的韩北极、重庆台的唐和平、浙江台的严义英、上海台的倪既新,都是名秀一方的科普达人。

上海《科技博览》的收视率曾达到32,这是今天的电视荧屏不可想象的天文数字。

改革开放40年间过去了,我国现有电视台总数约4000家,每年生产电视剧15000集,综艺节目1000多档,但各地电视台真正的科技栏目几乎荡然无存了,更不用说一个纯粹的科教频道。

在倡导加强国家科普能力建设的今天,两个老牌科普电视栏目关门大吉,只是中国科普电视大环境持续恶化的一个典型缩影。

我时常想起,如果20年前办起科技电视频道,该会有多少优秀的科技节目得以问世,多少科普电视团队得以存活。

从宏观着眼,中国电视在由盛而衰的整个生命过程中,充当过“娱乐至死”的始作俑者和第一推手,又始终拒绝给观众一个科技频道,这是大节有亏的。

《中国科学报》:你认为在互联网时代科普电视还拥有多少影响力?

赵致真:

如今,电视新闻仍是国民获得科学知识的重要渠道。

仅从央视13套的新闻节目看,科技内容比重很大,时效性强,而且能讲述相关的知识和原理。央视的纪录片频道、经济频道和综合频道也都有很好的科普节目。

我们的许多行业在国际上都从跟跑变为并跑和领跑,公众有理由对自己的电视国家队期待更高,和BBC等世界大台一比高下。

中国任何时候都不缺乏人才,就拿科普电视来说,论知识面我们有李永乐老师,论制作我们有梁琰的《美丽化学》,论大片我们有陈子隽的《手术二百年》。

如何做到“朝无素餐,野无遗贤”,才是一切改革的要义。

我们的“科普电视国家队”如果不能广开“才”路,招贤纳士,无论节目多么频繁地更名改姓,都是倒果为因、舍本逐末。

《中国科学报》:年来,你一直呼吁开办科技电视频道,现在是否具备了条件?你认为,中国电视科普发展的突破口究竟在哪里?

赵致真:

1998年12月25日,中国科学界巨擘周光召、朱光亚、吴阶平、卢嘉锡、雷洁琼曾经联名写信给国务院,请求开办科技电视频道;1999年两会期间,多位代表提案开办科技电视频道;1999年12月全国科普工作会议上,这一呼声达到高潮

但由于种种原因,“科技电视频道”在即将临产时宣告胎死腹中。

在当下的环境中,再提科技电视频道无异于“刻舟求剑”。要想彻底解放中国科普电视的生产力,只能向互联网寻找出路。

我认为,今天制约中国电视发展的要害,在于没有一个出口和平台。不能让科普电视队伍“耕者有其田”,不能让热爱科技节目的人“饥者歌其食”。

而互联网上恰恰有无限的容量和空间,只不过是需要国家级主流媒体的规格、名分和地位。

操作思路和当年并没有区别,但主场是互联网。

科普电视作品在互联网播出,甚至可以比上传统电视媒体更有权威感、仪式感、荣誉感和成就感,更能“修成正果”。

媒体的信誉和声望不是天上掉下来的,芝加哥大学《天体物理学报》一向籍籍无名,著名物理学家钱德拉塞卡到来后,很快办成了世界顶级的天文学期刊。

靠着中国科学界的整体优势和国家科普资源的相应投入,完全可以迅速把互联网上的“科技电视频道”打造成最权威的信源、最前沿的窗口、最高产的良田、最完备的档案、最欢乐的舞台。

当亿万财富构建起来的互联网变成了娱乐工具、社交工具、购物工具、支付工具、交通工具时,我们只消顺势而为,就能马上把互联网变成科普工具,比另建任何其他科普设施划算百倍。

《中国科学报》:互联网上的科技电视频道该由谁来“操办”,新闻媒体,还是科学部门?

赵致真:

完全应该并行不悖,各展所长。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科协本就是中国科普的责任部门,科技部、中科院、工程院、自然科学基金委同样肩负这个责任。

美国NASA从20世纪80年代起开办了3个电视频道,每天24小时向公众播出,澳大利亚皇家科学院2014年开办了自己的科技电视频道。

这不仅是为了 “消除公众的愚昧”,还是向纳税人述职,争取他们对科学项目的理解和支持。谁也不能剥夺科学部门对科学的话语权。

《中国科学报》 (2019-10-18 第5版 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