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基计划能否扛起后“自招”时代大旗

2020-01-21   中国科学报

作者 | 袁一雪

1月15日,教育部官网发布的《教育部关于在部分高校开展基础学科招生改革试点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强基计划”),引发各方关注

该文件称,强基计划主要选拔培养有志于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且综合素质优秀或基础学科拔尖的学生。

未来将聚焦高端芯片与软件、智能科技、新材料、先进制造和国家安全等关键领域,以及国家人才紧缺的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由有关高校结合自身办学特色,合理安排招生专业。

强基计划中最吸引人眼球的一句话是:自2020年起,不再组织开展高校自主招生工作。

自主招生与强基计划,从概念上来说本是两回事,为何能放到一个文件中?

自主招生与强基计划

招生规则、招考专业、培养方式等方面的差异都是自主招生与强基计划产生的“分歧”。

首先,自主招生主要选拔“具有学科特长和创新潜质的学生”,依据的是考生的申请材料,且未限定专业范围,而强基计划则主要选拔“有志于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且综合素质优秀或基础学科拔尖的学生”,依靠高考成绩,且招收专业重点在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及历史、哲学、古文字学等基础学科。

追根溯源,自主招生始于2003年,因为一度打破高考成绩这一通往大学的唯一路径,而让人满怀希望。

但是,很快各高校的自主招生政策开始发生改变,从选拔“具有学科特长和创新潜质的学生”变为赤裸裸的争抢优秀生源大战。

为了成为“优秀生源”,家长与学生不得不在各培训班间奔波,自主招生甚至沦为某些高校招考负责人贪污受贿的工具。

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院长别敦荣在接受《中国科学报》采访时表示,自主招生最初的目的是为了保证高考选拔人才的实质公平。

实质公平是相较于高考成绩这种形式公平而言的。

“分数面前人人平等,高考成绩看似公平,但难以达到因材施教的目的,而自主招生则有助于弥补这一缺陷。

高校可以结合高考成绩,通过自主招生考试录取与学校特质相符的学生。”

“自主招生主要是解决奇才、怪才很难上好大学的问题,也是从侧面回答‘钱学森之问’。”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洪成文告诉《中国科学报》。

但最终,“十七年的自主招生到了不堪重负的地步,取消自主招生的声音,民间和高校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

“强基”并非一日之功

在正式取消自主招生之前,教育部曾不断下文,限制高校自主招生中的“自由”。

同时,为了改变我国基础学科薄弱的问题,在强基计划之前,教育部在2018年8月就曾印发《高等学校基础研究珠峰计划》(以下简称《珠峰计划》),用以推动高等学校加强基础研究,实现创新引领。

教育部在《珠峰计划》中表示,要重视基本理论和学科建设,对数学、物理等重点或薄弱基础学科给予更多倾斜。

同年10月,教育部决定实施“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其中的“一拔尖”就是指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不仅有数学、物理学等理科,还首次增加了心理学、哲学、经济学、中国语言文学、历史学等人文学科。

此次实施“强基计划”,正是上述拔尖计划的具体实施,即选择几个基础学科,从招生、培养等各环节,综合探索拔尖学生成才的路径。

“虽然高校自主招生政策在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破除唯高考方面有积极的作用,但它只是人才培养之生源选择的一个环节而已,而强基计划将招生与后期的培养进行系统化思考,将培养拔尖人才的目标落到全过程。”南京大学教育研究院副院长操太圣告诉《中国科学报》。

但他同时强调,如果仅凭借强基计划试点高校数量少于此前参加自主招生的高校数量,就认为对普通高校利好的话,则是没有看到强基计划更大的教育价值与意义。

“该计划对包括普通高校在内的所有高校的启示意义,在于高校要实实在在回到人才培养这一根本任务上来,且将人才选拔与培养有机结合起来。

更重要的是,人才培养还需要服务于国家与社会发展的战略。”

操太圣说,由于基础学科远离市场,难以靠自己的吸引力获取足够的发展资源,因此需要政府加大担当,提供保障。

在此前提下,积极引导社会资源一起扶持基础学科的人才培养工作。

洪成文也认为,如果把“强基”理解只是解决了招生问题,未免有些偏颇,“强基的关键是过程,是四年的本科教育,甚至可以延伸到本科招生前和毕业后,强基计划是长期、系统性的”。

纵向来看,我国基础学科的问题并不局限于招生问题,中央一再强调要破除的“四唯”问题,也成为基础学科无人理的原因之一。

基础学科枯燥、难出成果、难发论文,这些都让依赖科研经费过活的科研人员望而却步。

中国科学院院士王贻芳曾在受访时表示,在我国的研发经费里面,基础研究的经费比例偏低,只占5%左右,和美国相比,我国过去30年真正用于基础科学研究的经费少得可怜。

只有大幅度增加基础研究投入,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我国基础研究薄弱的问题。

“到了我们能够产生科学知识,而不只是消费西方产生的科学知识的时候,原始性创新和颠覆性创新就会源源不断地产生出来。”

不拘一格选人才

不论是自主招生,还是加大高校基础学科人才招考政策倾斜力度,都是希望越来越多的人才被选拔上来。

实际上,强基计划并不完全依靠高考成绩,极少数具有突出特长的学生依然有破格录取的希望。

该文件规定,强基计划将考生高考成绩(不低于85%)、高校综合考核结果和综合素质评价等折算成综合成绩,再由高校按照从高到低的分数顺序进行录取。

此外,对于那些具有突出特长的考生,可以等该考生参加高考后,再由高校组织相关专家对考生进行考核,达到录取标准经审定后予以录取。

同时,被录取考生的高考成绩一般不得低于生源省市本科一批录取最低控制分数线(合并录取批次省份应单独划定相应分数线)。

也就是说,高考成绩是必要条件。

对于强基计划过多地依靠高考成绩评定人才,别敦荣有些遗憾。

他认为,自主招生出现了问题,可以组织专家和高校进行专题研究,查漏补缺,让政策更为完善,这才是具有建设性的举措。

政府和高校推进教育实质公平近20年的探索戛然而止,这是因噎废食,太遗憾了!”

操太圣也认为:“高校自主招生政策的废止,说明其在实施过程中还有不尽如人意之处,特别在保障招生公平、防止弄虚作假、选拔真才实学等方面都有待完善。

虽然该政策废止了,但提高高校的招生自主权、实施多元评价标准和招考分离等依然是我国高考制度改革的方向。”

对此,别敦荣再次强调:“取消自主招生,考生在分数上是公平了,但从教育公平角度上讲,公平的价值标准不是只有一种,从高等教育的角度看,不拘一格选拔人才更有利于实现教育公平。”

编辑 | 宗华

排版|郭刚

《中国科学报》 (2020-1-21 第6版 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