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歌的成功很顺利。
在上戏就读期间,因朋友的关系与唐人结缘,随后被看中签约,参演了两部电影,主演一部电视剧。
毕业当年,幸运女神眷顾,胡歌主演《仙剑奇侠传》,这部剧的横空出世,让痞帅的李逍遥走进我们的视野,成为了许多90后的回忆,胡歌也借此大红。
仙剑的成功,有许多因素。
一是创电视剧先河的游戏改编,有着广大的群众基础;二是经典的配乐,如《一直很安静》、《杀破狼》、《六月的雨》、《逍遥叹》等;
三是悲剧的结局,李逍遥、赵灵儿、林月如之间的意难平;四是选角,胡歌就是想象中的古装少侠,刘亦菲亦是仙气飘飘的仙子形象。
然而好景不长,仙剑播出刚过一年,胡歌就遭遇了严重车祸,助理死亡,自己受重伤。
在此期间,唐人一直在默默地支持他,并没有放弃他,在他康复复出后还为他拍摄了《仙剑三》《神话》等重量级的电视剧。
虽然人生有了变故,但凭借《仙剑奇侠传》《仙剑三》《神话》这三部电视剧,胡歌的人气依旧一时无两。
事业发展至此,胡歌也迷茫了。
胡歌说过,有一天晚上拿着遥控器转了一圈,电视剧里都是他。
《仙剑一》的李逍遥、《仙剑三》的景天、《神话》的易小川,这些角色都是清一色的古偶类型,但是他发现无论怎么演都不如李逍遥清澈。
对此李安解析的很全面:“新人拥有一种可爱、可信的纯真,当有了历练后,会开始世故、油了。
观众习惯他了,他会有压力,纯真感已失,就要靠演技,而演技终究是技术,要动人越来越难。”
当他发觉到自己的不足后,着手开始改变,尝试不同类型的角色。
康巴汉子、霸道总裁、商业精英,只要是之前没有挑战过的类型,他都会出演。
但胡歌对自己擅长的或和自身气质接近的角色,表现的游刃有余,却缺乏能力和机遇去深入挖掘拓宽自己。
以致于对与自己气质反差极大的角色就会演的格格不入,生硬尴尬,由此抑制了表演的全能性和不可替代性。
尤其是胡歌演戏时有一个延续至今的毛病。
他在表演可爱时总会不自主的装,嘟嘴,眼睛向下看,夹着嗓子说话,有种油腻的成年男故意装清纯的即视感。
这么多年,胡歌一直没有改掉,而且他很喜欢在每部作品中时不时的这样卖个萌,其实完全没必要,反而会暴露他的演技问题。
所以他看似获得了白玉兰奖视帝,金爵奖影帝,但是他的表演依然不够成熟,无法诠释有层次的角色,这样的现象对想要成为好演员的胡歌来说是致命的。
在演电视剧时,胡歌的这个毛病会被遮住。
如《琅琊榜》中的梅长苏,人设需要胡歌一直端着,不必做一些大开大合的动作,也不用有其他表情。
再加上梅长苏经历地狱之火的淬炼后重生,这个故事与他自己何其相似,所以胡歌演起来得心应手,观众看的也十分舒服。
可到了《伪装者》里,胡歌演技的问题就被衬托的有些难看了。
剧中的明台是家里的老幺,需要经常对姐姐撒娇,对两位哥哥示弱,可演绎可爱是胡歌的弱项,胡歌与王凯、靳东、刘敏涛的对手戏便屡落下风。
如果仅仅如此,还可以接受,毕竟家庭戏不是《伪装者》的重点。
但奈何明台是个复杂的角色,既要对大姐装,又要与敌人周旋,还要跟上司打擂台,一个角色,多重情绪,这对于胡歌来说极其棘手。
所以胡歌演的明台非常拧巴,总是找不到一个自在的表演空间,浑身上下透着一股不自然,演的痕迹很重但又没演好。
所幸《伪装者》的精彩点都集中在明楼、明诚和王天风这几个人身上,可以让观众暂时忽略胡歌演技不足的缺点,跟着剧情走。
可当胡歌一个人单抗,没人替他分担时,他的演技问题就暴露无遗了。
《猎场》之后,胡歌一心扑在电影上,主演刁亦男的《南方车站的聚会》,胡歌是当之无愧的主演,桂纶镁、万茜等都是以他为主的工具人。
电影上映之际,胡歌拒绝了粉丝集资应援,看起来很硬气,一来让粉丝不痛快,觉得自己没被认可,二来让资方不高兴,票房最后不尽如人意。
胡歌要求自己放下浊、沉、重的东西,尽量摒弃欲念,活的清澈、畅快、勤奋。
这样才能在这条如履薄冰的路上走的踏实,可他恰恰忽略了自己的努力并没有改变什么。
《南方车站的聚会》可以说是他一个人的独角戏,去了戛纳电影节首映,也拿下了2.02亿票房,一切都朝好的方向发展。
但稍微仔细看一下就会发现,胡歌的这些光环并非自己得来的,而是源于刁亦男本身的能力,因为片中的胡歌跟《伪装者》一样,凭演技没有压住任何人。
《南方车站的聚会》还有一些犯罪元素,属于受市场欢迎的大卖因子。
到了《不虚此行》,一个纯属个人的矫情不受青睐是很正常的现象,票房仅有两千多万,胡歌便逐渐“发疯”。
他这一“疯”,粉丝流失不少,之前的《县委大院》又全面失败,相当于胡歌空了四五年没有任何一部大爆作品出现。
被寄予厚望的《不虚此行》同样两极化,没有达到胡歌预想的结果,转型再一次失败,已经41岁的胡歌又陷入了迷茫的两难境地。
想要出演大制作,可唐人江河日下,自己本身没有扛票房能力,那些商业大片不会找他。
想要与唐人一刀两断,重新签一个有分量的经纪公司,但唐人当年对自己有恩,他又不愿意撕破脸皮,只能纠结着,慢慢熬着。
眼看比自己小的后辈,一个个拥有了几十亿票房,自己的同龄人贵为六大中生代之一,而自己却资源断档,演技高不成低不就,怎么能不急。
如今来看,胡歌当年转型的选择是正确的,但走的路有一些偏了。
去流量,做演员,但演技没有提高,导致流量没了,演员也没有做到好,演文艺片,不去争商业大片,致使演技一般的问题被无限放大。
可他自己又不愿意自降身份接一些烂片、烂剧、烂综艺来维持热度,营造一些票房数字,但满意的剧本不一定每次都能落入其手,尴尬的局面随之产生。
胡歌这样的尴尬还会延续许多年,但作为一个有心改变的演员,在当下娱乐圈已经不多见了,所以我们多一些尊重吧,也希望胡歌能意识到自己的演技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