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事业在我国具有三千多年的发展历史,中医事业在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近代以降,尤其是随着西学东渐的进一步深入,中医的命运可谓是跌宕起伏。民国时期,随着西方医学大肆传播到中国来,其以疗效快等独特的优势开始挤垮我国中医事业的发展,中医在西医面前败下阵来,中医事业面临着生死存亡的大问题,即存与废的问题。在各界的努力下,虽然最终保存了中医,但此一时期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如战争等因素的影响,此一时期中医事业的发展不尽如人意。
新中国建立以后,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同时为了保障人民群众的医疗卫生健康,我国中医事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由于一系列的因素的影响,尤其是“文革”爆发之后,中医事业作为封建糟粕的一部分被束之高阁,即使如此,此一时期我国中医事业亦艰难曲折地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它为改革开放后我国中医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积蓄了发展的力量。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医事业开始呈现出蓬勃发展和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同时亦冲出了国门,走向了世界,进一步促进了我国中医事业在各个方面的发展和进步。笔者拟对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医事业的发展分为两个阶段进行论述,即改革开放前我国中医事业的发展(1949-1976)和改革开放后我国中医药事业的发展进行论述。
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和国家领导人十分重视人民群众的健康医疗情况,同时亦十分关注中医事业的发展,在此背景下,我国中医事业的发展逐步走向了正轨。1950年在北京召开的全国第一届卫生工作会议上,就曾明确提出中医和西医是团结的一种关系,意即中医和西医在对人民群众的医疗卫生健康事业中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两者都是需要团结的对象,两者都不可偏废,这就为我国中医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意即要服务于我国人民群众的医疗健康卫生,我国中医事业的发展开启了新的历史篇章。为弘扬和发展我国的中医药传统文化,促进和保障我国中医药卫生事业的健康发展,进而更好地服务于我国人民的医疗卫生事业,1956年在北京召开的全国卫生工作会议上,专门制定了我国中医药卫生事业发展的十二年规划。通过该规划,明确提出了促进中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是我国当前卫生事业发展的重要任务,我国中医药卫生事业通过这一规划的形式,被作为党和国家的重大方针而被实施开来,促进了我国中医药卫生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并提出了明确的发展方向。
不仅如此,为提高我国中医药卫生事业的地位,毛泽东同志亦十分关心中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早在1958年毛泽东同志就明确提出了西医学习中医的方针,虽然这是当时时代的大背景所致然,但却为我国中医事业尤其是中医药事业的发展注入了一剂强心剂,促进了我国中医药卫生事业的蓬勃发展。至1966年,在面对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在适应广大人民群众医疗健康卫生事业的需要的前提下,我国对中医事业的发展不仅制定了一系列的法律和法规,进而保障和促进了我国中医事业的发展。不仅如此,为了培养有关中医方面的人才,党和国家领导人亦十分重视在中医事业教育方面的投入,在北京、广州、上海、南京等地相继成立了大批有关中医方面的高等院校,加大对其的科研和人才培养的投入力度。从法律和法规的制定,到科研投入和人才培养力度的加大,一改民国时期中医事业颓废发展的态势,大大促进了这一时期我国中医事业的发展。据不完全统计,至1966年,我国新成立的中医医院已达到三百三十所,中医医院的病床数量亦达到一万四千余张。此外成立了大批的中医的门诊部、综合医院的中医科和中西医结合的病房等等。在上述基础之上,我国亦建立了大批培养中医人才的高等学府,通过这些高等学府培养的中医人才又促进了中医医院的人才的引进和中医事业的发展。不仅如此,我国还组织了专门人才组织编写了有关中医方面的教材,确立了有关中医人才培养的教材体系,为人才的培养打下了牢固的基础。有人研究发现,至1966年,我国成立的有关中医高等学府就达到二十三所,学校学生数量达到一万余名。而通过这些院校培养的毕业生亦达到五千六百余名,师傅带徒弟的亦达到六万余人。相应的科研活动则从涣散的状态向集体研发的状态迈进,适应了当时社会环境的发展。这些历历在目的成绩,不仅证明了党和国家领导人对中医事业发展的重视,亦表达了党和国家领导人对人民群众医疗健康卫生情况的关切。
1966年后,我国的各项事业遭到了严重冲击,我国的中医事业亦在所难免。由于将我国传统的中医事业视为封建糟粕的一部分,我国中医事业的发展受到了严重的冲击和破坏。诚如上述,由于错误地将我国中医药视为封建糟粕的一部分,已不能适应当时的科学技术的发展,致使我国中医事业的发展受到了严重的制约,许多中医医院被强制关闭,从事中医行业的科研人员和医疗人员亦被迫转行。与此相适应的是中医研发和学术交流的自由亦受到了严重的制约,我国中医事业在此一时期处于一种衰败时期。尽管如此,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关怀下,尤其是在毛泽东和周恩来等同志直接的领导之下,在我国广大中医科研和医疗人员的努力之下,我国中医事业的发展在此一时期已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它主要表现在西医学习中医的方法上和炼制中草药、针灸技术等基础层面,在科技研发方面却远远落后于新中国成立初期。随着四人帮的倒台,我国中医事业的发展迎来了第二个发展的春天,尤其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胜利召开,标志着我国从此进入了改革开放的时期,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我国中医事业亦迈入了大跨步发展时期。
“文革”结束后,各行各业陆续恢复了秩序,并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尤其是于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的召开,确立了改革开放的总方针,这一系列的举措标志着我国从此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在此背景之下,中医事业得到长足的发展,国家并为中医事业的发展制定了一系列的法律和法规,明确了我国中医事业的发展应该以法律法规和一系列指示精神为依归,来为中医事业的发展保驾护航。正是有了这个前提,1980年,卫生部明确提出了有关中医发展的“继承、发掘、整理、提高”的八字方针,为我国中医事业的发展提出了明确的方向。除了提出明确的发展方向之外,国家亦以宪法的形式保护和保障中医事业,为其发展和前进护驾护航,如于1982年将“发展现代医药和传统医药”正式载入宪法之中,确立和提高了传统医药即中医的法律和社会地位,为其发展提供了法律支撑。在此基础上,中央书记处明确指出,根据宪法的指示精神,要把中医和西医摆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中医、西医和中西医结合成为中国医学的三支并重的医疗队伍,适应了我国人民医疗健康卫生等方面的需求。为了适应这一形势的发展,国务院针对我国中医药缺乏监管的这一情况,于1986年成立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专门负责中医各项事业的发展。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和我国依法治国的全面推进,为了充分保障我国中医事业的发展,为中医事业的发展寻找在法律方面的支撑,国家亦在立法层面做了很多努力工作,相继颁布了诸多法律来充分保障中医事业的健康发展。此外,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亦制定了相应中医事业发展规划,提出到2000年我国中医事业的发展要建立起全民所有制为主体,多种形式并存发展,相应机构比较健全的发展模式和体系。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我国中医事业的发展,其面临着新的形势和挑战,中医事业方面的某些优质东西渐渐被国人所遗忘,同时由于中医事业在人才需求方面缺口亦非常大,导致了这些特色优质中医技术得不到更好的传承,进一步限制了我国中医事业的发展。面临这种严峻形势,国家相继在各种层面扶植我国中医事业的发展,如在2007年,针对西医的发展对我国中医事业发展的冲击,国家就提出了中西医并重和扶植我国传统医学和民族医学事业的发展,意即在西医的发展导致中医事业发展态势弱化的情况下,中医的发展要和西医的发展齐头并进,两者不可偏废,同时在某种程度上要扶植我国传统中医药事业的发展,扶植那些具有民族特色的医药事业的发展,以壮大和振兴我国中医事业,使其后继有人,不致面临被人遗忘的境地。在此背景下,我国相关部门于2008年和2009年相继颁布了《关于扶持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及《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等相关政策文件,国家通过这些相关政策文件的颁布,为我国中医事业的发展起到了保驾护航的作用,并大大促进了我国中医事业的发展。
中共十八大以后,我国中医事业的发展得到了蓬勃的发展。党和国家领导人不仅在医疗层面注重我国中医事业的发展,而且明确指出我国中医事业是世界人民了解中国的一扇窗户,它不仅仅代表了我国传统医疗的水平,而且也是让世界人民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锁匙,将中医事业提到了新的高度。我国中医事业的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并大大促进了我国中医事业的发展。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中医事业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据不完全统计,在八十年代,我国中医医院仅仅只有七百八十余所,而经过短短的十年发展,我国中医医院的数量就达到了二千四百余所,是八十年代的初的三倍有余。在其他方面的发展亦比较突出,例如中西医结合的医院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具有民族特色的医院亦有一定的发展,这些具有中医特色的医院数量的激增,相应地带动了医院病床数量的发展,例如在90年代初就达到22万余张,全国从事中医行业的医生的数量俨然已超出了百万人。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中医事业尽管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种种问题和挑战,但亦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标志着我国中医事业的发展特征的中医院的数量较上世纪九十年代得到一定的发展,例如到2013年我国中医医院、中医门诊部和中医类诊所的数量的总和就达到了四万余所,而病床数量亦得到了发展,达到了68万余张,从事中医执业的人数亦达到了140余万人。这些中医医院数量的增加和病床数量的激增,为我国医疗健康卫生事业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于此同时,此一时期我国亦比较重视我国中医药产值亦有所突破和发展,如果在改革开放前我国在中医方面的政策比较侧重我国人民健康医疗的情形的话,那么改革开放后,我国一方面注重我国中医事业对我国人民健康医疗卫生起保障作用的同时,另一方面亦比较注重我国中医药的产出,注重中医药对我国经济发展的贡献。如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我国中医药产出仅仅为二百三十余亿元,而到了2014年则达到了七千三百余亿元,产值是九十年代初的三十余倍。此外一大批具有现代特色的中药企业拔地而起,这些企业与传统的不同,它们是运用了先进的制药技术来促进了我国中药的现代化,在中药现代化的驱动下,我国培育了一大批的中药企业,年产值超过亿元的中药企业就达到了五百余家。除此之外,我国制造中药企业继续做大做强,在我国百强制药企业之中,其中制造中药的企业就达到了三分之一左右。
70年来,我国中医事业既面临着发展机遇,同时又有所挑战,尤其是改革开放后,我国中医事业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无论是在中医医院的数量,病床的数量,还是从事中医职业的人数等方面,较新中国成立初期都有所发展,尤其是随着我国制药企业的发展,制造中药企业亦做大做强。这一系列的成就大大促进和保障了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并为保障我国人民的身心健康做出了特有的贡献。
(简玉祥 作者单位:黄淮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