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说到他的军事武功,那也是历朝历代中最令人诟病的。
宋太祖os:300年后的事情还要我背锅?
宋太祖从柴氏孤儿寡母中篡夺的天下,实际上是一个不知道何时会引爆的火药桶。
如何结束自唐末以来骄兵藩镇主宰国家的形势是宋太祖即为面临的最大难题。
宋太祖和名臣赵普商议过后,除了著名的”杯酒释兵权“事件以外,要从制度上根本解决武人专政,便是重新建立、完善文官制度。
以文官出任知州、以朝官执掌知县,把地方行政权力从武官手中转移到文官手中;又以京官担任转运使,监守地方财政,设置通判掌管司法,监察藩帅,藩镇的军、政、财大权逐渐被朝廷慢慢”侵蚀“。
五代十国时期藩镇大员无法无天的好日子就此结束。
必须说明的是,宋太祖“重文抑武”的本意,决不是用文人过分打压武官、削减国民的尚武精神,而是一个拨乱反正,把中唐以来文武失衡的结构拉回平衡状态。
这也正是古人一直提倡的“中庸”之道。
不会频繁地更替边关将领,导致出现将不知兵,兵不知将的状况。
地方财务尽掌于转运使管理,但是宋太祖也尽量将财务收入转入边关将领手上。盐铁酒或边关贸易所得之税和利润也都赠与边将,鼓励边将用重金招募死士、抓牙,为国效力。
宋太祖在军事层面上对武将的信赖和重视,是北宋初年时期能顺利统一南方、防御契丹的重要因素。
可惜在宋太祖死后,从宋太宗起,不仅没有学到宋太祖对镇守边关武将的信任,反而在“重文抑武”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可以称之为“重文轻武”。
“抑武”、“轻武”,一字只差,然而差了十万八千里。“抑”只是控制发展,而“轻”则是完全没把你当一回事。
宋太祖之后的诸宋帝在文武力量搭配上过度倾斜于文官士大夫集团,与士大夫共治天下。不抑土地兼并,致使文官集团实力膨胀。“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社会地位金子塔开始在宋朝形成,武人没有被纳入统治者集团中,反而成为了夹在被压迫者和统治者之间的三明治。
当然,要维持统治和抵御外敌的,还是要劳烦广大武官士卒们流血的。
至于想要进入权力中心那是门都没有。
像宋仁宗时期的著名将领狄青,立下平定广西蛮夷叛乱后升为枢密副使,就遭到以庞籍为首的文官集团的疯狂反对,最终被迫离京,在他乡忧愤而亡。
更严格地边关财务收支、频繁地更换边将与军队的控制权、兵大头成为侮辱人的代称之一......北宋军队的战斗力开始急剧下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