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世纪初爆发的日俄战争被认为是一战的彩排,它对一战的很多战术、武器都起到了借鉴意义,德国在日俄战争到一战之间仔细地研究了未来作战模式,认为迫击炮是堑壕战、攻城战的有力武器,于是要求各军火公司展开研究,当然了,那个时候还不叫迫击炮,应该叫掷雷炮之类的名字。
7.58厘米迫击炮是一种结构比较原始的迫击炮,在当时德军的迫击炮体系中算是小口径,主要一开始是专门的作战部队使用,后来计划用来直接部署到营、连级单位作战,用于直接火力支援,无论是作战性能还是战术都和后世的迫击炮非常的相似。
该炮由莱茵金属公司在1909年开始研制,它采用7.58厘米口径,在较短的炮管两侧有液压缸,内置弹簧,以便于吸收射击时的后坐力,以及将炮管复位。火炮采用炮口装填的模式,炮管内壁有膛线。击发方式并非后世迫击炮常见的弹药撞击底火的方式,而是采用拉绳的方式。
迫击炮早期只有俯仰调节结构,火炮安装在一座矩形的底座上,炮管方向角度调整只有7°,较大方向的调整需要通过移动整个底座方向,使用起来不太便利,不过它能被6名士兵轻松地抬着走,也可以装在轮架上用马匹拖曳行军。
在1916年,德国对该款迫击炮进行了改进,火炮炮管增加到410毫米,适当提升了射程,最重大的改进就是增设了一个圆形的旋转炮座,火炮可以直接就地调整射击方向,操作更加的灵活。另外火炮还增设了一个野战炮一样的驻锄,可以不用卸下轮式炮架作战,方便快速转移。
因为火炮拉发射击的特点,该炮其实也具备平射的能力,射击角度为0°~27°,只是有效射程比较短,射速较慢,德军用它来攻击敌方坦克,虽然它没有穿甲弹,但是只要命中了,弹药巨大的爆炸还是会对坦克造成一定的损伤,例如造成坦克停车、铆钉崩飞等等。
在惨烈的索姆河会战中,这种小口径迫击炮显示出了它的作战价值,为德军步兵提供了众多的近距离炮火支援,此后其使用规模进一步扩大。
作为早期的支援火炮,7.58厘米迫击炮具有其进步性,身上已经有了现代迫击炮的许多特点,但是它仍然受制于当时的技术条件,火炮本身比较笨重,射程和威力也无法与后世相比,一战后就迅速没落。
7.58厘米迫击炮重约147千克,早期采用23.5厘米长的炮管,火炮正常射击角度为45°~78°,短炮管型号炮口初速度为90米每秒,射程在300~1300米之间,射速在每分钟6发左右。
后期改进型号炮管长41厘米,装在轮架上重258千克,同样发射4.5千克重的弹药,炮管在27°射击时,有效射击距离可达1200米,已经具有早期步兵炮的一些特性了,反坦克作战也更加从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