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解决问题的思维上,男女之间是存在着差异的,男性一般偏重于理性分析,理性分析的结果在于找到问题的根源,最终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女性一般偏重于感性接触,感性接触的结果并不以问题得是否被解决作为参考,更多的则是看待问题对于自己的影响来做出判断。即使这个问题得结果很糟糕,但是对于自己的影响甚微,那么问题就不是问题。男女双方的这种差异通过影视表现出来之后,我们看待今天给大家推荐的影片就有了趣味。
《领养》是一部站在女性心理层面去看待问题的一部影片,一个跟有妇之夫产生恋情的女人经历了一些事情,一方面她想要生一个孩子但是自己的情人却并不愿意冒险,另一方面,她知道自己的目的没法达到,却又忍不住朝着这个方面去想,这样的共同纠结起来的人生构筑了自己的矛盾点。然而就在这个时候,一个陌生人闯入了他的家庭。
一个长久以来在孤儿院长大的女孩因为叛逆而走进了她的家,刚开始的她是排斥的,但后来通过与女孩的接触,两个人渐渐的形成了某种默契,她看到了女孩身上的某些伟大的东西,这些东西是自己一直在追求的,比如说勇敢的面对自己的爱情,这对于女人来说具有一定的辅助作用,她所期待的不就是这样的生活吗。
因此,一开始,女人对于这个外来者是非常感觉到安慰的,但是当她某一天看到这个外来者在自己的家里跟别的男人纠缠的时候,这种共情就逐渐的演变成为了别的情感。比如说嫉妒,比如说矛盾。
嫉妒的本质在于这个年轻人做了自己不能去做也不敢去做的事情,她大胆的面对自己的爱情,但是这种大胆在她看来是一种可望而不可即的情感,因为更多的时候,他需要顾及很多人很多方面的社会影响,即使是自己想要找一个孩子都不能顺利的进行,这对于女人来说是难以接受的事情。然而对于这个年轻的外来者来说,这件事却是一件稀松平常的事情。
于是,女人想要促成外来者追求的婚姻,他的这种促成一方面是对于外来者敢于追求自己的爱情的一种肯定,另一方面,女人想要的却并不仅仅是自己女性这个角色的主导权这么简单。追求自己的期待的合理性在转化为行动的时候,总是会让人缺乏信心的,然而在促成别人这件事情上却能体现出来自己的优越感,这就是对于女人最大的褒奖。但是这种优越感能解决显示问题吗?女人最终还是决定领养了一个孩子。
这种领养单从表面看来是没有任何的问题的,但是我们可以深层次剖析一下领养的指代,我们就不难发现原来领养并不仅仅是一种顺应女人期待的行为,同时也是她对于这个世界妥协的象征。
女人一开始想要追求的是无拘无束的爱情,这种爱情虽然不被世俗所承认,但更多的能顺应自己的期待就可以了,她不用在乎别人的目光,但是当这种期待变成了某种依赖之后,过于投身自己在这份感情当中的女人便开始失去了自己。她甚至与求着男人去做一件根本不可能做成的事情,他明知道这件事情无法成功,但是还是尝试着去做,这并不能体现她敢于发起挑战,而是说明了她对于现实中的种种已经有了妥协的迹象。
外来女孩的出现让她的生活起了一丝波澜,原因就在于外来女孩做成了自己想做却不能做到的事情,女人因此看到了美好,但是这种美好并不是自己所想的完美的美好,略带的瑕疵使得女人面对美好的事情也有了疑虑。最终,我们所看到的女人做了自己想做的事情,但是却违背了自己的初衷。
本片所表达出的问题在于女人如何面对自己的初衷与现实中的矛盾,一方面,女人觉得自己是一个敢爱敢恨的人,另一方面,女人的这种敢爱敢恨依旧是无法在现实中体现的淋漓尽致的,她并不能像年轻的女孩那样勇敢的追求自己的爱情,也不能像之后的自己那样用一个领养的孩子来结束自己的一段冲动。矛盾的心理激化之下,女人渐渐的不明白自己究竟想要的是什么。所以只能在欲望与现实之间不断地挣扎。
女人要的是什么,是一段轰轰烈烈的爱情,但与此同时,这段感情并没有能给予女人一种很耀眼的生活,反倒是地下情逐渐的消磨了女人的青春,等到了她对于婚姻和家庭有所期待的时候,眼前却什么都得不到,女人很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但是同时却接受不了这种想要的与现实之间的差距,最终留给女人的是一种矛盾的生活。女人看似在面对生活,实际上她面对的不仅仅是生活,而是生活中的那些让她不能从容地,不能做真实自己的约束,但这种约束,她却最终以领养孩子为终结,看来还是不能去除。
……
你好,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