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器也有大器晚成的,研制成功13年才量产的M1榴弹炮

2022-07-04   樱桃谈娱乐

原标题:武器也有大器晚成的,研制成功13年才量产的M1榴弹炮

一战结束后不久,美国决定研制新一代轻型榴弹炮,用来满足陆军在特殊地形下的火炮需求,除了对火炮打击能力的要求之外,还要这种火炮能够进行大幅度拆解运输,火炮在1927年定型,可量产工作直到1940年才展开,这种武器就是在二战中大量使用的M1式75毫米榴弹炮,后来更名为M116。

M1榴弹炮的研制和量产工作如此缓慢,跟美国自身没有战争需求有一定关系。M1类似于当时的步兵炮,火炮重约650千克,展开全长约3.7米,最大射程超过8千米,它可拆解成6个大件用马匹驮运。

在1940年前缓慢生产了不足100门火炮,这些炮有一个特点那就是采用M1式炮架,这种炮架采用木制车轮,只适用于牲畜牵引。1940年因为二战爆发急需武器装备,M1经过修改进行量产,新型号被命名为M1A1。

M1A1最大的变化就是采用M8式炮架,它采用充气橡胶轮,更适合车辆高速牵引行军。这种现代化的修改版本对火炮打击性能没什么改动,主要提升了机动能力,拆解更加迅速,能用空降部队的滑翔机运输,更重要的是还能分解成9个降落伞包用飞机携带空投,伞包内包括18发炮弹,尤其利于特种行动或空中物资支援行动。

另有一种采用开脚式炮架的型号,被命名为M3A3,它带有较大面积的正面炮盾,虽然火炮性能也没什么变化,但它是不可拆解运输的,限制了使用范围。

该系列火炮生产工作持续到1944年,总产量约8400门,M1A1是主要的生产型号,美国陆军山地部队和空降部队是主要用户,另有数百门提供给英国和我国,其他如法国、澳大利亚等也获得一些,二战后还外销了一些。

M1A1虽然同时出现在欧洲战场和太平洋战场上,但在太平洋战场上发挥的作用更大,因为这里的岛屿争夺和丛林战斗并不适合机械化部队大规模展开。有一门通过空投在意大利特别空勤团手中战斗的M1A1比较传奇,队员们用这门炮偷袭公路上的敌军,还用它炮轰城市,给对手造成了不小的影响。

二战后M1A1在性能上已经落伍,英国就在50年代将手中的M1A1全部退役,但有个别国家使用很久,例如土耳其在本世纪初仍有装备使用,美国也将其中少部分改成礼炮使用至今。

越战期间美国还出现了另一种特别的改装版本,因为独特的战场环境催生出支援火炮的需求,M1A1虽然性能好但威力太弱,一种以M1A1的炮架和107毫米迫击炮相结合的火炮出现,它可以大角度快速发射标准迫击炮弹药,这就是M98 107毫米迫击炮。它与M1A1在外形上比较相似,但炮管更长,也没有了原来的水平滑动闭锁机构。

M98的弹药威力与105毫米榴弹炮差不多,火炮重量却只有后者的一半,1962年开始服役,它通常与4.2英寸迫击炮搭配使用,两者弹药通用,它的服役时间较短,60年代末就退出现役,也算是一种非常冷门的武器装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