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脉通导读
氧疗,是呼吸系统疾病经常用到的一种治疗方法,不论是鼻导管吸氧、无创呼吸机、有创呼吸机辅助呼吸等均是氧疗的一种。氧疗过程可能出现氧中毒的风险,其机制可能与吸氧导致的活性氧以及氧自由基增多有关。
作者丨氯化钾 广东药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本文为作者授权医脉通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氧浓度与氧中毒
吸氧浓度多高,引起氧中毒风险越高,吸氧浓度60%或许是一个定义是否容易造成氧中毒的界限。那么,氧中毒的发生真的取决于我们吸氧浓度多少吗?
不是的。吸入气的氧分压(PiO2)=(吸入气压力(Pb)-6.27)x吸氧浓度(FiO2)
氧中毒取决于我们的吸入气的氧分压,当吸入气氧分压过高时即使吸氧浓度正常也会发生氧中毒。
举两个例子:
(1)潜水员在深50m的海水下作业(Pb约为608kPa,即4560mmHg),当吸入气FiO2为21%,根据公式算得PiO2为126.4kPa,从而容易导致氧中毒。
(2)宇航员在1/3大气压下工作,即使吸入的是纯氧,PiO2为27.5kPa不易出现氧中毒。
当然,如果设定场景为在医院的患者进行氧疗,Pb可以认为是一个固定值,此时,PiO2直接与FiO2成正比关系,可以是我们常说的吸氧浓度过高,导致氧中毒。
高浓度吸氧,对机体系统造成什么影响?
1. 肺通气功能
当机体缺氧,氧分压偏低时,机体通过反应性呼吸增快,增加机体的换气以及氧合从而纠正低氧血症。在氧充足的情况下由于周围化学感受器抑制,分钟通气量下降。但这并不适用于高氧(FiO2 1.0)以及氧中毒。当出现氧中毒时可能会出现分钟通气量反常增加。
(1)氧中毒时,中枢神经系统损伤以及氧自由基和其他氧化物的积累导致1-2分钟的暂时性通气下降后,潮气量反常性增加导致分钟通气量的增加。
(2)Haldane 效应,当高水平的氧气完全使血红蛋白饱和时, Haldane 效应会削弱血红蛋白对CO2 的亲和力,从而使脑脊髓液酸化并需要通过过度通气来去除CO2
2. 氧中毒可能造成全身多器官血流量减少
(1)高氧呼吸期间 全身血管阻力的增加会导致心率,心输出量和心脏指数的降低,目前报道均显示高氧对心脏功能的影响是间接性的。
(2)在缺氧的情况下,肺血管发生收缩,但心输出量增加,因此肺血流量是增加的。但高氧对肺组织血流量的影响较小,并不导致肺血流量减少。
(3)高氧血症对健康人和动物的肾脏灌注基本没有改变,与其他器官(例如心脏,大脑,肌肉)相比,肾脏对高氧敏感性差异的原因尚不清楚。
(4)氧气的可利用性也严重影响了周围的脉管系统,并且出现了血流波动以满足组织的代谢需求。这在骨骼肌中尤其明显。这也导致骨骼肌血管床对高氧的血流反应比其他血管床更易变 ,高氧时更易出现血流减少。
(5)颅脑MRI 显示,高氧可引起的脑灌注减少10%至30%。
所以从理论上讲,动脉氧浓度的增加应导致氧输送的增加,但是高氧会引起包括冠状动脉,脑和肌肉在内的各种血管床的收缩。所以不见得氧浓度越高组织氧合越好。
临床上如何识别氧中毒
氧中毒造成的影响是全身性的,会对全身组织造成功能性或器质性的损伤。由于机体各器官对氧的敏感性不一,通常只突出表现为肺型氧中毒以及脑型氧中毒。
1. 脑型氧中毒
Paul Bert 于 1878 年首次认识到高压氧和癫痫发作的关系,目前认为氧疗过程中癫痫发作可能与氧中毒有关,多由于活性氧和自由基中间体的增加与神经元细胞质膜相互作用,这会导致细胞膜脂质过氧化,和脑电活动的改变。
对于氧中毒的前驱症状,尽管在少于 50%的病例中出现,但我们不能忽视。这些包括抽搐,凝视,听觉幻觉,视觉改变,恶心,眩晕,焦虑和烦躁不安。前期症状后是强直-阵挛性癫痫发作。这是可逆的,不会出现神经系统损害。
需要注意的是在高压氧治疗过程中,出现神经症状应区分脑型氧中毒与缺氧型脑病,前者先抽搐后昏迷,抽搐时患者是清醒的,而后者是先昏迷,后抽搐。两种情况的处理截然不同,正确的鉴别很重要。
2. 肺型氧中毒
在大气压或高压下,肺部不断暴露于升高的氧气水平会随着暴露持续时间、氧浓度或吸入氧分压的增加而导致严重的毒性作用。肺氧中毒的病理表现分为两个阶段: 急性渗出期和亚急性增殖期。
(1)急性渗出期的肺部变化:
包括间质和肺泡水肿,肺泡内出血,纤维性渗出液,透明膜形成以及毛细血管上皮细胞和I型肺泡上皮细胞的破坏。
(2)亚急性增殖期:
可出现II型肺泡上皮细胞的间质纤维化,成纤维细胞增殖和增生的特征
肺中毒时肺功能的变化包括肺顺应性降低,吸气和呼气肺容积和速率降低以及 CO2 扩散能力降低。并且在肺氧中毒中可见肺活量逐渐下降。
肺氧中毒的症状起病隐匿,并因吸氧而加重的胸骨后轻度不适。随着继续氧气暴露,这种情况会逐渐加重,并可能出现胸膜炎性胸痛,咳嗽,胸闷和呼吸困难。在暴露后的头几个小时内迅速消失,在接下来的 1-3 天中,肺部刺激感完全消失。
总结
对于氧中毒,预防胜于治疗。在进行氧疗前一定要明确患者的氧合状态,选择合适的氧疗方式。并且动态监测氧疗过程中患者的变化(特别是高风险氧疗:如高压氧治疗)
参考文献:
[1]钟南山,刘又宁,呼吸病学(第二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年
[2] Brugniaux JV, Coombs GB, Highs and lows of hyperoxia: physiological,performance, and clinical aspect .[J]Am. J. Physiol. Regul. Integr. Comp. Physiol. 2018 07 01;315(1)R1-R27
[3] Heyboer M, Sharma D,Hyperbaric Oxygen Therapy: Side Effects Defined and Quantified[J]Adv Wound Care (New Rochelle) 2017 Jun 01;6(6)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