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家长,为了改正孩子的某些行为或习惯,每天在孩子的耳边不停地谆谆教诲,使得孩子越来越烦,可他们又没有别的办法来反对父母,于是就别着劲地我行我素,以示抗议。
当然我们是能够理解父母的,因为在父母眼里明显对孩子不好的事,能不说吗?如果说一遍没有用,能不继续说吗?不去干涉孩子的在自己认为是不对的言行,在父母来说就是不负责任。因此不管孩子听不听得进去,都得说,都得管。而父母们这种尽职尽责的教育行为,对孩子来说,其实就是唠叨,孩子们为了表示抗议,越发不改正自己的行为和习惯,有些孩子甚至变本加厉地与父母对着干。
那么我们就没有更好的办法帮助孩子纠正不好的行为和习惯了吗?这里有一位家长的做法很值得我们借鉴。这位家长告诉我们,他们从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形成了一个习惯,那就是隔一段时候,跟孩子认真地谈一次话。比如在孩子十岁的时候,他们告诉孩子,十岁就长成大姑娘了,那么作为大姑娘,就要有做大姑娘的样子。接着他和妻子围绕大姑娘的形象问题,对孩子提出了几条行为习惯要求,在以后的日子里,他们就始终用大姑娘的标准来要求孩子。
这样一直到孩子上初中,孩子的妈妈又跟她谈了一次话,对她提出了三个新的行为标准:一是不准尝试吸毒,因为这个东西要是一沾上,人的一辈子就完蛋了;第二是不能上一些网站,因为有些不好的东西,作为未成年人还没有识别力和抵御能力;第三是不能玩电脑游戏。因为电脑游戏会上瘾,影响正常的学习。
对孩子们来说,人生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有那个阶段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和主要矛盾。这种定期谈话方式促使父母深入思考孩子生长发展的生理、心理规律,考虑孩子不同阶段的心理特点,找出各个阶段需解决的主要问题,使得父母从宏观上对孩子的成长作出正确的把握。
并且这种正规严肃的谈话,有利于在孩子心中建立家长的威信,而且使孩子更重视父母的要求。不仅如此,这种谈话还把孩子与父母的这种交流方式强化为一种家长对孩子实行指导的标准化的方式。
定期谈话是防止孩子逆反的一个极好方法,它避免了家长在平时生活中对孩子的一些小节问题不停地表示不满,并且不停地对孩子提出要求和批评指正。这种谈话方式把家长平时的散乱和唠叨变得有了条理,避免了在孩子看来的絮絮叨叨,也避免了两代人在生活中经常发生的矛盾和冲突。
此外定期谈话还会使孩子觉得自己受到了重视,他们会觉得父母对自己的发展是那么关注,并且是有能力给予指导的,与自己的进步是有因果关系的。
当然这种阶段性谈话要求我们做好充分的事前准备,要营造出一种很正式的谈话氛围,与孩子谈话时看似简单的内容必须是经过深思熟虑,仔细斟酌后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