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是金子总会发光的”。世间有才能的人不少,但是伯乐却并不多,因此很多人在壮年之时踌躇满志想要一展宏图的机会,但是却并未如愿,最终在愤懑哀叹中度过。不过心胸开阔之人却不为这样暂时的困难所击倒,他们能够在艰难的环境中自得其乐,并最终等到时机。
在清朝之时,就有一位神奇的人,此人名为沈德潜,他从22岁开始便参加科举,多年都没有中举,直到66岁之时才考上进士,并且被乾隆看重当作御用文人。不过可叹的是,沈德潜死后却被满门抄斩。
沈德潜自幼家中便十分贫困,但是艰难的环境并不能阻止他一颗向学之心。聪明好学如沈德潜,在16岁之前就已经通读《左传》、《韩非子》、《尉缭子》等书,早年更是师从叶燮学诗,并自称得到了叶燮的真传,并自称“不止得皮、得骨,直已得髓”。
然而,当沈德潜22岁时,他带着满腔热血去考取功名,却被现实给了当头一棒。沈德潜并不放弃,他一边教书来维持日常生计,一边继续学习来考取功名。皇天不负有心人,经过了40年的积累,沈德潜经历了是十七次的科举考试,并最终在乾隆四年(1739)中了进士,此时的他已经66岁了。
进入官场之后的沈德潜仿佛开了外挂一般,从其担任七品的翰林编修之时算起到担任四品的侍讲学士,沈德潜仅仅用了半年的时光,这样的升迁速度令人望尘莫及。不仅如此,后来沈德潜更是深得皇帝的宠爱,并担任了礼部尚书一职,其家人皆获得封赏。在其九十岁之时,还被加封为太子太傅。
世人皆说沈德潜在年迈之时进入官场,这一生所剩时日已经不多,必定没有什么成就,但是其实沈德潜就是凭借着这股不放弃的精神得到了乾隆的赏识。乾隆每每看到这位到了垂暮之年的老人之时,都会被他的坚持所感动,再加上交流之时感受到了这位老人的满腹经纶,因此越发的欣赏他,最终让其作为自己的御用文人。
就这样,日子一天天过去了,到了沈德潜九十七岁之时,他的生命走到了尽头,乾隆对此十分忧伤,追封他为太子太师,并亲自为其写了挽诗。然而,令人没有想到的是,在沈德潜去世九年之后,一场徐述夔案震惊了朝野。由于沈德潜与此人在生前之时是好友,两人私交过密,因此乾隆便认定他们是同党,于是亲笔降旨追夺其一切分封,并且将其满门抄斩,令人嗟叹不已。
参考资料:《清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