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期孩子最讨厌的四类父母,他们可能正在被养废,你还一无所知
青春期往往是亲子关系恶化的关键时期。
麦家曾这样描述这个年龄段的小孩,“可以上天,也可以入地,可以是一把刀,也可以是一朵鲜花。”
迈步到青春期的小孩,像云像雨又像风,个性多变,令父母捉摸不透。
而要想跟他们相处成朋友,你们可能需要付出很多。有时候一不小心就会被他们拉入黑名单,变成小孩最讨厌的父母。为了跟你们敌对,开始做出各种叛逆之举,导致他们不断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中跑偏。
本文配图均源于网络,图文均无关
青春期孩子最讨厌的四类父母
1、喜欢“较劲”的父母
孩子进入到青春期以后,身心都将被一股巨大的力量所支配,导致其行为和想法都发生着巨大的改变。这就是来自“荷尔蒙”的力量,受它的影响,孩子容易冲动、情绪多变,有时候压根听不进去父母的话。
如果父母在孩子与荷尔蒙抗争的阶段,非要与小孩斤斤计较,责怪他们为何不听自己的话,为什么没有按照自己的要求来执行任务,这只会导致小孩内心更加烦躁。
尤其对男孩来说,他们体内的荷尔蒙激素分泌更加旺盛,而且持续的时间长,所以男孩的叛逆期通常也会来得更猛烈,时间跨度更久,往往会从12岁开始,一直延续到18~20岁左右。
这个时期,父母的口号在孩子们眼中已经不管用,你的一次次较劲,只会激怒到男孩的自尊心,让他们感觉到自己被挑衅,最终导致的结果是:
孩子们为了反抗,做出更加出格的事情,来挑战父母的权威。亲子关系变得越来越疏远,未来很难修补回原来的样子。
孩子们为了反抗,做出更加出格的事情,来挑战父母的权威。亲子关系变得越来越疏远,未来很难修补回原来的样子。
2、掌控欲强的父母
心理学研究发现,对青春期孩子来说,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实现“角色认同”。
即他需要定位自己是什么样的人,能完成什么样的事情,这份“认同感”导致孩子们迫切地渴望独立,渴望输出自己的想法和观点,夺回对人生的掌控权,不再被父母控制。
正因如此,孩子们对父母的掌控欲会极度反感,你如果擅自替他们做主,很容易触碰到他们的逆鳞,最终影响亲子关系。
3、热衷讲大道理的父母
教育家卢梭在《爱弥儿》一书中再三强调:跟孩子讲道理,是世上最无效的教育。
教育家卢梭在《爱弥儿》一书中再三强调:跟孩子讲道理,是世上最无效的教育。
心理学上有个名词叫“超限效应”,说的就是“当一个人受到的刺激过多、过强,或者作用的时间过久,就会引起心理的不耐烦,甚至做出逆反的举动。”
而对青春期的小孩来说,他们正处于自我意识的蓬勃发展期,“超限效应”在他们身上表现得会更加明显。
如果父母总爱对着孩子们讲大道理,不仅无法劝解到他们,反而容易引起逆反心理,未来故意跟你作对。
4、“双标”的父母
“双标”顾名思义,就是指对自己和对别人有两套不同的标准,更准确地来说,对自己宽容,对孩子严格。
例如,父母自己吃饭时玩手机,却不允许孩子玩;父母从来不看书,却要求孩子看;父母自己不守承诺,答应的事情不作数,却责怪孩子不听话。
这种拧巴的教育理念,往往容易导致小孩没有一个良好的“参照物”,久而久之,未来也可能成为言行不一之人。
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全面发展,取决于母亲和父亲在儿童面前是什么样的人,取决于儿童从父母的榜样中怎样认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社会环境。”
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全面发展,取决于母亲和父亲在儿童面前是什么样的人,取决于儿童从父母的榜样中怎样认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社会环境。”
简单来说,也可以理解为:孩子就是父母的影子,你们什么样,孩子就是什么样。
如果父母不能严格要求自身,反而要求孩子去做到,很难让小孩信服。尤其是青春期的孩子,面对这种命令和权威时,反抗的力度会很强,甚至不惜以极端的行为来对抗。
和青春期小孩相处,父母要把握的原则
看到一位博主提过,教育青春期的小孩,“陪伴”是标配、“共情”是高配、“以柔克刚”是顶配。
青春期是一个人一生中很重要的转折点,孩子们很容易在这个分岔路上迷失方向,父母要给予孩子们多一点的关心,多陪伴小孩,给他们指引方向。
而陪伴的过程中,需要切实的感受孩子们的迷茫和痛苦,理解他们的“无病呻吟”,接纳其负面情绪,并且坚定地相信孩子能够克服。
至于“以柔克刚”,我认为换成“尊重”更好,对孩子们而言,父母的尊重就是自己最大的幸福,如果我们不能做到太多的时间陪伴孩子、太好的耐心开解小孩,请至少学着尊重他们。
尊重他们作为一个独立的人,有天马行空的想法和建议。哪怕有些想法并不是主流观点,但也体现了每个人的独特性,父母没必要打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