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有一位杰出的革命先驱,他在内忧外患的黑暗国度中寻找光明,从"拥袁学生"到"反袁先锋";从"宣扬马列"到"论战胡适";从"相约建党"到"献身革命",短短三十八载,吹响了中国无产阶级站起来的号角,拉开了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新篇章。这位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就是被敌人三次绞杀而死的中国"播火者"——李大钊。
弃学归国,宣传马列,为国献身
1916年,尚在日本早稻田大学留学的李大钊同志,以赤诚的爱国之心,书写了发人深省的诗篇《青春》。这篇文章在国内流传,引起万千学子的强烈共鸣,力求"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同时,他与数百名在日留学生一起,放弃学历,踏上了归国的旅途。从此,李大钊开始了为国求索的革命道路,拼尽全力去找寻那一抹可以划破黑暗的黎明。
在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中,他寻觅到了与自己信仰重合的"理想国"——马克思列宁主义。同时,以"守常"为笔名,在《新青年》、《甲寅》等杂志中担任主编,用行动诠释何为"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撰写了一系列有关俄国十月革命以及介绍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文章,向国民展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社会图景,为当时各派思想相互碰撞的中国投下一颗名为"马克思主义"的炸弹,让名为"五四运动"的烈火越燃越旺。
五四运动后,李大钊任北大图书部主任,与笔墨和书卷相伴,投身于图书馆的建设事业。这举动直接影响了北京大学的众多学子,启发了千千万万的中国青年,塑造了新一代学生的新思潮。章士钊评价李大钊道,"守常一人北大,比于临淮治军,旌旗变色,自后凡全国趋向民生之一举一动,从五四说起,无不对守常之马首是瞻"。
然而,李大钊的革命历程远不止于此。五四运动的爆发把无产阶级推上了历史舞台,让无产者以前所未有的凝聚力发出振聋发聩的巨响。在这背后,是无数革命者对于建立无产阶级政权的呐喊。李大钊一锤定音,将党的名称决定为"中国共产党",点燃了建立无产阶级政权的导火索。在众多仁人志士和共产国际的支持下,1921年,在嘉兴红船上,中国共产党正式成立。此后,李大钊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引下,义无反顾地踏上了解救中国的旅程。
1927年4月6日,李大钊被勾结帝国主义的军阀张作霖逮捕,受尽严刑拷打。4月28日,李大钊被绞杀,用鲜血抵抗黑暗,将生命献给党,时年38岁。
清廉家风,三代传扬,生生不息
与他所创造的辉煌成就截然相反,李大钊为人十分朴实,吃穿用度竟与寻常百姓无异。出任北大教授时,一月薪资约为200银元,但因为他乐善好施,将身上所有的银元都用来接济别人,生活格外清贫。常常跟北大会计部打借条,提前预支工资给急需的人。在发薪水时,李大钊收到的往往是一堆"借条"。面对家中妻儿,他掏空口袋也无半个银元,只好憨憨一笑,像极了李夫人口中的那一声"憨坨"。
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的李大钊之子——李葆华也是义无反顾地踏上了为国为民的求索道路。1927年,李大钊牺牲后,18岁的李葆华在北大校长蔡元培的帮助下赴日本求学深造,历时四年。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10月,李葆华毅然回国,在上海投身革命事业。自此,他也开始了职业革命者的生涯。
李葆华从未以自身背景搞过"特殊",而是从基层做起,从一件件小事做起。只要是组织分配到他手里的任务,他都兢兢业业、一丝不苟地完成。抗日战争十四载,李葆华虽没有在战场上冲锋陷阵,但他一直在后方阵地中为党的事业默默奉献。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李葆华站在天安门城楼上泣不成声,这份胜利他等待良久。这不仅是全国人民的众望所归,更是父亲李大钊毕生所求。
新中国成立后,李葆华先后出任水利电力部副部长、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安徽省委第一书记等。在安徽任职时,因尊重民意,积极作为,被当地百姓亲切地称为"李青天",可见其为政清廉,治理有方。2005年2月,李葆华因病逝世,享年96岁。
李氏家族清廉之风悠扬,李葆华之子李宏塔深受爷爷和父亲的影响,也投身于建设祖国的大业之中。16岁的李宏塔在中学毕业后就准备参军入伍,报效国家,磨炼自己的身体和意志。历经千锤百炼之后,他来到工厂工作,犹如他的爷爷和父亲一般,从基层做起,踏踏实实地走好每一步,兢兢业业地完成每一项任务。天道酬勤,努力不会被辜负。
在以后的工作生涯中,李宏塔先后出任安徽省民政厅厅长和安徽省政协副主席。2021年6月29日,李宏塔因自身光荣政绩被授予了"七一勋章"。这代表着党内的最高荣誉,更代表着李氏家族对党和人民的无私奉献。如今,这枚"七一勋章"被李宏塔捐赠给了李大钊纪念馆,以此来告慰自己的爷爷和父亲,更让无限岁月见证李氏三代的荣光。
三代传承家风扬,两袖清风写华章。李氏家族的光辉从未黯淡,李氏三代的清风依旧悠扬。这种勤俭节约、严于律己、孜孜不倦的精神不仅仅激励着李氏的子孙,更启示着一代又一代的青年人。相信"铁肩担道义"不仅留存在血雨腥风的革命年代,更能沉淀在无限岁月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