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肠、小肠小肠上接幽门,与胃相连,下达阑门,接于大肠,其经脉与心经相互络属,故与心为表里。小肠的功能,一为受盛、化物;二为分清泌浊。若小肠功能失调,可引起腹胀、腹痛、呕吐、便溏等症。大肠包括回肠和广肠。回肠上接阑门,下接广肠,广肠下端为魄门(肛门)。其经脉与肺经相互络属,故与肺为表里。大肠的功能是传导糟粕,排出体外。若大肠有病,传导失司,可表现为腹泻或便秘。
由于小肠、大肠和胃一样,同属于饮食消化、吸收、排泄器官的组成部分,故其生理、病理关系密切,且多与脾胃有关。其病证多属脾胃疾病范围,在辨证与治疗方面,应与之互参。
辨治原则
小肠、大肠病证的辨证,以虚实为纲。实证多属寒、热、气、瘀;虚证以虚寒为主。治疗分别采用温通、清热、理气、通瘀、泻下通腑、固肠、润燥等法。如与其他脏腑兼夹为病者,则应结合具体情况,分清标本缓急而处理。
实证
1.湿热滞留
腹痛,腹泻,大便溏黏,有热臭气味,或便下赤白脓血,里急后重,肛门灼热,或伴发热。舌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化湿热。
例方:葛根芩连汤加减。本方功能解表清热,清肠化湿。适用于湿热阻滞,肠腑传导失常的病证。
2.腑实热结
大便干结不通,小便短赤,身热心烦,甚或谵语,腹胀腹满而痛,口干,口臭。舌红,苔黄燥,脉沉实有力。
治法:通腑泄热。
例方:调胃承气汤、麻子仁丸加减。两方均有清热通腑之效,用于腑实热结证,但前方通下腑实以泄热,后方则能清热润下。
3.瘀热阻滞
腹痛拒按,或局限于右下腹,便秘或腹泻,或有发热。苔黄腻,脉滑数或弦数。
治法:清热化瘀通腑。
例方:大黄牡丹皮汤加减。本方功能活血化瘀,清肠散结,适用于瘀热内结,肠痈初起等病证。
4.寒邪内蕴
肠鸣辘辘,脐腹冷痛且胀,得温则舒,大便溏泻,小便清长。舌苔白滑,脉缓或迟。
治法:温肠散寒。
例方:香砂平胃散加减。本方功能和中化湿,温肠散寒,适用于寒湿内蕴,肠腑不调之病证。
5.小肠实热
心烦失眠,口舌生疮,小便灼热刺痛,或见尿血。舌红苔黄,脉滑数。
治法:清心导热。
例方:导赤散加减。本方清心通利,适用于心火下移,小肠实热的病证。
6.小肠气滞
小腹疼痛如绞,腹胀肠鸣,得矢气稍舒,或疼痛连及睾丸、腰胯等处,坠重不舒,行走不便,或在胯腹部(腹股沟)有软的肿块突起,甚则一侧阴囊肿胀,或睾丸偏坠,形寒怯冷。舌苔白滑,脉沉弦。
治法:行气散结。
例方:天台乌药散加减。本方功能疏肝行气,散寒止痛,适用于肝气横逆,小肠气滞的病证。
虚证
1.虚寒滑脱
久泻久痢,滑脱不禁,延久不已,甚则脱肛,小腹隐痛,肠鸣,喜按喜温,四肢不温,倦怠乏力。
治法:涩肠固脱。
例方:真人养脏汤加减。本方功能补虚温中,涩肠固脱,适用于肠腑虚寒,滑脱难禁的病证。
2.津枯肠燥
大便秘结干燥,艰于排出,数日一行,或口臭,咽燥,头昏,腹胀。舌红少津,苔黄燥,脉细。
治法:润肠通便。
例方:润肠丸加减。本方功能养血润燥,理气通便,用于血虚津少,肠腑失润的病证。
大肠、小肠尚与肝、肾两脏有关。所以在解决大肠小肠的问题时辩证清楚为第一首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