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教孩子要趁早!这3件事现在不管,长大再想管就晚了

2019-11-08   来说综合素质教育

小来常听一些家长说:

“孩子小嘛,长大了就懂了。”

每当听到这句话

小来总是在心里默默叹息

童年时期的教育

对一个孩子的影响力

似乎已经被大多数父母忽略

各位家长应该知道的是

管教孩子也是有期限的

孩子小

不是任意妄为的挡箭牌

这个时间段不管

再想管就来不及了

01、任性妄为,要管

任性的孩子什么样?

不讲道理,毫无约束,由着自己的性子来,想要什么必须得到,完全不考虑别人的情感和感受。

每个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或多或少都会经历任性的阶段

有的孩子聪明,他们会用任性撒泼的方式,去观察父母的反应。所以面对孩子的任性妄为,父母的态度是关键。

一些父母对孩子过于溺爱、娇惯,凡事都顺着孩子的心意。一旦某件事不能按照孩子的想法去做,孩子就会任性地大哭、大闹。

如果父母为此而心疼做了第一次让步,这就让孩子意识到了他的这种做法十分有效,以后就会不断使用这种手段来达到自己的目的,这就滋养了孩子任性妄为的坏毛病。

要知道,越小的孩子,可塑性往往越强,一次又一次纵容孩子的错误言行,甚至要求周围的人都迁就孩子,传递给孩子的是错误的是非观,这种影响是很糟糕的。

随着孩子自我意识的成长,大多数的孩子会出现一些任性的行为。尤其当今社会,父母大多过于宠爱孩子。

孩子要什么,父母就满足什么,可谓百依百顺。这样容易促使孩子任性妄为。面对孩子的任性妄为,父母一定要认真对待,否则孩子一旦走上犯罪道路,就追悔晚矣。

这个世界上,没有哪个孩子可以任性地活着,从任性到克制,就是成长。

02、坏的习惯,要改

威廉·詹姆斯说:“我们一生,不过是无数习惯的总和。”

孩子6岁前,是性格和习惯养成的关键期,在这个时期,会滋生出很多坏习惯,比如爱玩手机、从来不做家务、不讲卫生,如果大人不管,孩子长大后,这些坏习惯极有可能也会跟着他。

小时候只是没有礼貌,长大却可能没有教养;

小时候只是玩手机打游戏成瘾,长大却可能没有自制力;

小时候喜欢依赖父母,长大却变成难以独立......

看似不痛不痒的小毛病,慢慢地就演变成大问题。

有句话说:坏习惯浑然天成,好习惯难以养成。好习惯,难就难在日复一日的坚持。

记得小时候,母亲经常督促我:“东西用完要物归原处。”

比如回家衣服要整齐挂好,吃完饭,碗盘要放在洗碗槽,书看完要放回书架......

这些零碎的小事,我从前不放在心上。直到后来读大学,进入集体生活,这个不起眼的小习惯,却在无形中帮助我整洁地、有秩序地生活。

再后来,见惯了一些孩子日子过得浑浑噩噩,脏衣服乱丢,从不收拾房间,连窗户上都积着一层灰,我才明白,整洁的房间,藏着的是好的生活习惯,还有一个人对生活的态度。

而好的习惯,往往就是在童年时期养成的

03、自私冷漠,要管

父母爱孩子,可以说是本能,但孩子会爱父母,爱身边的人,却是需要大人慢慢教的。

前几日,有一位家长找小来咨询,为什么自己为孩子辛苦打拼,事事操劳,可刚上初中的孩子,本事不大脾气不小,动不动朝父母甩脸色,表现得自私又冷漠。

“上次我让他帮我拿个东西,谁知他说‘自己不会找啊,烦死了!’心都被伤透了!”

也不怪这位家长玻璃心,现实生活中很多孩子确实表现得凡事以自己为中心,一点也不懂得关心家人、同伴,缺乏同理心。

表面看是孩子的问题,本质上其实是父母养育方式不正确造成的结果

很多家庭都把孩子放在第一位,一切以孩子为中心,好吃的孩子先吃,好用的先紧着孩子,“苦了自己也不能苦孩子”。

大事小事给孩子包办,更不要孩子做家务,告诉孩子:“你只要搞好学习就行了,其他事情都不用你操心。”

除了学习,什么都不让做,剥夺了孩子爱的机会。

孩子没有一个换位体验的机会,不能从父母做的日常琐事中,体会到他们的辛苦和不易。

在这样单一的爱的模式下,孩子只会觉得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的,你本来就应该对我好。

孩子没有机会感受到“关爱他人、付出爱”的乐趣,“体贴、有爱心”这些特性自然也就无从谈起,造成孩子失去爱的能力。

我始终认为,最好的教育,不仅仅是要让孩子成才,更要让孩子懂得去爱人

方法很简单,比如一家人吃饭,让孩子等等家中的长辈,等长辈夹第一筷子;

比如妈妈拎着很多东西时,让他上去搭把手;

比如爸爸加班工作回家,暗示他给爸爸倒杯水......

别嫌事情小,生活本来就是由琐事构成,这些细节体现出来的就是爱和体贴,否则孩子考再高的分,有再大的出息,回到家庭时也只剩下冷漠。

爱是人类的天赋,同时也是一项需要学习的能力,请务必让孩子在童年学会这样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