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泊秦淮:杜牧是一个怎样的人?他为什么嘲讽歌女?

2023-06-30     澜风说

原标题:揭秘泊秦淮:杜牧是一个怎样的人?他为什么嘲讽歌女?

唐代诗人杜牧写下的《泊秦淮》,是不是在骂歌女,我们还得分析一下。首先来看这首诗的全文:“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这首诗是诗人夜晚游览秦淮河的时候写下的,大唐王朝的首都虽然在长安,但是,有着六朝烟粉的建康,也就是现在的南京繁华依旧,特别是秦淮河当时两岸是酒楼林立,一到夜晚就是笙歌管弦之声,不绝于耳,都是达官显贵来此消费娱乐的。

诗人乘船看到了在皓月的清冷光辉笼罩下的河沙,和如烟似雾的氤氲水汽笼罩下的河水,感到阵阵寒意,夜色朦胧中小船停泊在秦淮河的酒家,这时候听到不懂亡国仇恨的歌女在为客人唱歌。

唱的是《玉树后庭花》这样的亡国之音,歌女为了生计客人要她们唱什么她就唱什么,她们并不懂得什么是亡国的仇恨,但是那些达官显贵却还像当年陈后主一样,在隋朝大军隔江相望就要消灭他的国家的时候,还在和宫女寻欢作乐,唱《玉树后庭花》。

这首诗这样一解释也就清楚了,杜牧表面是说商女——歌女——不懂得国破家亡的危险,实际是说那些在这里消费的达官贵人,毫无危机意识,根本不能承担自己的责任。

当时的唐王朝,已经江河日下大不如前了,社会危机重重,但是这些位高权重的达官贵人,没有一点为国家社稷安危着想的意识,而是贪图享乐,整日沉溺于酒色之中,流连于酒楼歌馆之中。

这是十分危险的,几乎和当年的陈后主陈叔宝是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这样下去大唐王朝的江山社稷迟早要丢掉,为此这位心忧天下的诗人,写下了这首充满悲愤的作品,有人说“愤怒出诗人”,杜牧这次真的是愤怒了,于是这篇诗作就成了流传千古的名篇。

杜牧为什么会这样?这还要从他的出生和成长经历说起。杜牧的祖父是唐朝宰相杜佑,他的父亲是杜从郁官至驾部员外郎,杜牧生活在一个封建大官僚家庭,从小就受到极好的封建正统教育,所以这也养成了杜牧从小就注意政治,关心国家大事的习惯。

杜牧不但关心时事还积极的建言献策,十几岁的时候正好赶上唐王朝征伐藩镇,于是他认真研究《孙子兵法》,还写了十三篇的注解,而且结合实际给当时的宰相李德裕上了平虏策,被李德裕采纳,竟获得成功,可见杜牧的思想理论水平和写作能力都是很出色的。

杜牧26岁进士及第,在外做官多年,一直都很顺利,后来到京城长安为官。他的成长经历培养了他忧国忧民的思想,所以他在从政为官和诗文创作中,都表现出了这种思想感情,面对大唐江河日下的局面,他对大唐王朝的前途命运十分担忧,于是就在夜游秦淮河的时候,写下了这首流传千古的名篇。

这体现出一个诗人一个知识分子对国家、对民族前途命运的负责精神,和深深的忧虑,在诗中,作者假借商女为批评对象,对当朝的权贵提出了批评和质疑。

这是一种曲笔,不能直接批评和质疑朝廷权贵,否则会遭到打击报复,所以杜牧就用指桑骂槐的艺术手法,迂回的批评和质疑当朝权贵。这是诗人的智慧,也使诗作具有更大的艺术魅力。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b994867d9478319598bf8b7a28788d4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