懒人杨锁饿死时23岁,父母给他最好的生活,却夺走他最好的人生

2024-05-05     澜风说

原标题:懒人杨锁饿死时23岁,父母给他最好的生活,却夺走他最好的人生

偏怜之子不保业,难得之妇不主家。——辽史·皇子表

你是否听到过一则故事。

古时候,有个小孩是家里的“至尊宝”。小孩刚会走路的时候,拿走货郎框里一根针。回家后,母亲对他表扬一番;长大一点,开始偷人家的粮食,母亲视而不见;成年后,因为盗窃牛马和金银珠宝,落入官府秋后问斩。临斩前,他有个请求:想再吃一次母亲的奶,却没想到儿子狠狠地咬她一口。

这便是“小时偷针,长大偷金”的寓言故事。小小的寓言故事,蕴含着大大的人生道理,虽然故事听起来有些不可思议,它背后的道理却是告诫天下父母要好好教育自己的孩子。正所谓“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要对孩子承担起百分之百的教养责任。

同样为人父母的我曾花掉很长时间,去思考有关孩子的教养问题,如何让自己成为一名合格的父母。后来,我想出一些心得:

父母对孩子的关注应该是“生养教”缺一不可。——读史汇

很多时候,常听到有些父母说自己拼命赚钱,只是想给孩子“最好的”一切。以前,我也认可这样的观点,直到看过“懒人杨锁”的故事后,我觉得与其给孩子最好的物质,不如给他一个最好的人生。

天下头号懒人·杨锁

2009年,河南省信阳市有个奇闻“有个人懒死了”。此人名叫杨锁,江湖人称“天下第一懒”,是个四肢健全又四肢不分、仪表堂堂又邋里邋遢、头脑聪明又装傻犯混的23岁小伙。父母双双去世后5年,他居然活活把自己饿死了。杨锁是如何修炼到“懒死”的程度呢?与他父母的教养方法有着极大的关系,不过是“娇生惯养”四个字。

杨锁生在农村家庭,是家里的独生子。那时候的农村“重男轻女”思想十分盛行,杨锁的出生对杨家来说蓬荜生辉,父母更是将他当作“小王爷”来养育。一般的孩子周岁时能学会走路,杨锁直到8岁还没学走路,不是杨锁身体有问题,而是父母不舍得。杨锁每次出门,都是父母用扁担挑着,绝不允许他下地走路。

杨锁上学后,学习成绩和习惯可想而知。作业不写,考试交白卷,偶尔调皮捣蛋,老师说他两句。他就跑回家哇哇大哭,父母便跑到学校跟老师闹。杨锁学习成不好,但书包是最大的,每天书包里装着满满的零食。

有时候一个劲地玩,杨锁也觉得无聊,便想帮父母干点活儿。父母立刻跑上前制止说,“哎呀儿子哎,你别把手弄脏了”“我的乖儿子唉,你可万万别累着了”。杨锁便在如此舒适的环境中成长着。

13岁时,父亲因为肝癌去世,18岁时,母亲劳累过去撒手而寰。杨锁的命运,终于开始找上门。

一步步饿死

父母死后,杨锁的懒病更加一发不可收拾。

衣服懒:从来不洗衣服,穿上一件衣服直到穿碎了,直接扔掉再换一件。

吃饭懒:有句俗语说“脖子上挂着饼都能饿死”,用在杨锁身上一点不过。村里的同伴回忆,邻居可怜他,给他点饭菜,他都懒得吃,巴不得别人喂给他吃。

平时村民给他送点生菜生肉,他直接挂在房梁屋檐上,直到放臭都不会做熟来吃。

吃饱饭就睡,一睡就是一两天。

干活懒:曾有人见他老大不小,整天游手好闲不是办法,便把他介绍到县城做服务员。杨锁到那后什么都不干,还得别人一日三餐伺候他,最后酒店老板直接把他送回家。

取暖懒:北方的冬天很冷,杨锁为了取暖,不愿意走出屋门拾柴火,干脆就地取材,把桌子、厨子、床全都当柴火劈掉生火取暖。

上厕懒:杨锁的懒是全方位的,吃喝拉撒睡占全。他懒到不愿意出门上厕所,直接在厅房刨个坑,然后用沙土一埋。

2009年冬天。杨锁的堂兄觉得好些天没见他,便盛上一些饭菜去看他,发现屋里没动静。堂兄进去一看,饥寒交迫的杨锁已经饿死多时。这就是轰动一时,号称天下头号懒人杨锁“不平凡”的一生。

思考

杨锁的故事“红”遍大家南北后,有人引用鲁迅先生那句话说“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我觉得形容的不够准确,杨锁的不幸不是自己造成,而是父母的失职所致。从杨锁的经历来看,与现在很多父母教养儿女的方式十分相似。父母总想着给儿女最好的一切,总觉得自己要好好赚钱,不要让儿女在生活上受半点委屈。别人有的东西,我们一定要有,别人没有的东西,我们想办法要有。

殊不知是否有人反思过:

你所认为的那些“最好”,对孩子和他的成长来说是否是“最好”。——读史汇

我觉得这是一种“一厢情愿”的爱。有这种想法的父母,只是站在自己的成长经历,妄图把自己曾经缺失的那些东西,从孩子身上找补回来。父母从来没有思考过孩子真正需要的是什么,只是觉得自己以前“缺吃少喝”,那就要给孩子最好的物质保障。

学者樊登曾有一句话说得很好:教会孩子探索世界比什么都重要。

同样中国有句古话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没有一个父母可以陪伴孩子终生。父母过多干涉孩子探索世界的过程,无异于削减他们学会自立的机会。

比如,这些年频频地爆出“巨婴”式高材生。好像除了考试拿第一,学习名列前茅以外,再也没有其他的生存技能。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源在哪,无外乎父母过分地关心孩子。十八岁的大学生,父母还需要跟着铺床叠被;二十五六的青年相亲,还需要父母跟着把关。有没有父母想过,等孩子到父母的年龄,又该有谁来替他们操心。

或许,有的父母会说“树大自直”。不幸的是,有的孩子根本不是一棵小树苗,他只是温室的一朵娇花,在你的精心呵护下,他再没有“自直”的机会。

或许,很多人看过杨锁的故事会觉得好笑。实际上,我们的身边有无数的“杨锁”。

或许,你觉得给孩子最好的一切,无形中却夺走他最好的人生。

注:图片来自网络,若有不妥之处,会立即修改。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0cbe17f9f71be28a6e0efdc0191564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