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大家好,北大医疗脑健康儿童发展中心特教老师在这篇文章中和大家分享如何利用视觉反馈来提升学生的模仿能力。
先备技能:
1、安坐能力(学生能够在椅子上按照要求坐至少3分钟)
2、简单的一步指令(例如坐下、手放好等)
3、已经具备教学控制
自然情景教学——搭配
教学材料:
1、一面全身镜
2、一张小桌子
3、两把儿童椅
4、用于进行数据记录的记录表
5、记录使用的签字笔
6、学生的强化物
选择教学目标:
即学生需要进行模仿的“动作”。
要求至少两组每组20个不同的动作,同时两组动作不重复。
干预组动作从简单到困难每4个一小组,分为5个小组。
下表动作供大家参考。
教学准备:
1、确定干预组20个动作,动作从简到难分成5个小组,序号A-E,每个小组4个动作。
2、学生和教师面对镜子坐在儿童椅上,教师坐在学生侧后方,桌子放置在学生背后,可放置记录表、强化物等。
3、每个小组4个动作同时开始教学,按照从A组到E组的顺序,每小组达标后进行下一个小组。
4、每次实施20个回合,平均每个动作5个回合。(根据孩子能力可调整30个回合)每天可以实施一次或上下午各实施一次。
5、每个小组达标标准为:连续三次90%以上。
数据记录:正确的记录“+”,错误的记录“—”,数据记录表供参考。
干预程序:
1、教师给予语言提示“这样做”,同时做出一个动作。
2、3秒内学生做出正确行为,教师给予强化物,并记录“+”。
3、3秒内错误或无反应,教师再次给予语言提示和示范动作,并辅助学生完成。
4、教师再次给予学生一次独立完成的机会,记录“-”,不给予强化物。
每小组4个动作穿插进行,达标后进行下个小组动作。
后测程序:
1、5个小组20个动作全部达标后进行后测。
2、在后测中连续3个动作或5个动作中有3个动作错误则停止,开始重新进行干预程序。
3、重新干预要求教授新的动作,每四个一组,达标后进行后测。
这种方法借助了视觉提供给学生反馈,学生不仅能够看到教师的动作,同时也能看到自己的动作,有利于学生模仿技能的提升。
(视频示范干预过程)
References:
Lin Du ·R. Douglas Greer, Validation of Adult Generalized Imitation Topographies and the Emergence of Generalized Imitation in Young Children with Autism as a Function of Mirror Training [J]. Psychol Rec (2014) 64:161-177.
点击下方“了解更多” 相关案例、科普文章、实操视频等你来学。或加入微信公众号:“北医儿童发展中心”更多精彩内容等你发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