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是老祖宗们留下的念想,即使物是人非,新人旧人来来往往,但这些沉默的物件给予了大众最真切的回忆。
1996年,安徽黄村一座有着近200年历史的黄家老宅,因年久失修,面临着被拆除的命运。在当时旅游文化以及保护价值理念尚不浓重的时代里,这是大多数古建筑的命运,毕竟在当时人们的眼中,这只不过是一座居住的宅子,能有什么价值意义。但这座名叫“荫余堂”的老建筑命运的改变正是由此开始。
1996年碧波地博物馆中国艺术文化部主任白铃安(Nancy Berliner)到安徽黄村调查时,发现了这座老建筑,此时它正面临废弃拆除的命运。可能是国外的历史文化太短,对于中国的一些老物件甚是喜爱。她决定采取异地保护的办法,对这座徽派古建筑进行“挽救”。
但如此庞大的建筑想要采取异地保护可不是一个简单的事情,不仅仅是考虑原主人卖不卖的问题,而且还要考虑它远渡重洋的问题,建筑不像小物件,可以随意摆放,这注定了是一个庞大的工程。
而拆除荫余堂的花费了近4个月,终于完成了对它的拆卸,由荫余堂拆下的2700块木件、8500块砖瓦、500个石件,其中还包括建筑中的一些地基、天井、院墙等传统徽派特征的建筑,经过细致打包之后运往美国,开始了在异国他乡重建的进程。
碧波地博物馆为安置荫余堂,专门拓宽了马路,使运输车辆畅行无阻;堵死了门侧的小街,将荫余堂与主楼相连,同时,拆迁了一大片居民区,给荫余堂让出了大片空地。这样的气派显示出了他们对于这座东方建筑的重视,因为这将会让更多的人对此充满希望,西方土地上的东方建筑,注定了它会有诸多吸引力。
在这里,他们尽可能地想要复原它的原貌,对于一些已经腐朽的木质材料,他们按照原样进行重新打造,不能褪掉它原来厚重的历史感。
历经7年策划施工,换来了一座濒临灭亡的徽州古建筑在异域的新生,换来了一次匪夷所思的古建大挪移。2003年6月21日,荫余堂正式对公众开放。
随古民居一起展出的,还有一些重要的历史文物,比如黄氏祖先的画像,还有黄氏宗亲族谱。在拆卸荫余堂的过程中,还发现了黄家主人上世纪20年代在上海经商时与家里的通信、日记、杂记等各种文物。工人还在地板夹缝,墙角等处发现清朝末年女人的发簪和贴有清国邮票的信封。这些都是珍贵的历史物价,对于历史文化的研究本身就有着重要的原因,但因为它的远渡重洋,一切都成了他国之物。
自荫余堂“远嫁”之后,关于它的争议就没有停下过,毕竟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相较于我们本身就不多的古建文化来说,荫余堂有着重要的价值意义,但是因为在当时的时代里,充满了诸多无奈,只能让它远走。很多人还常常说,500年后,我们只有到了美国才能看到徽州古民居,这又何尝不是心底的无奈。
而在荫余堂远渡重洋当年,安徽省颁布了《皖南古民居保护条例》,本省境内长江以南地区1911年以前的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民宅、祠堂、牌坊、书院、亭、台、楼、阁等建筑物,未经政府相关批准,不得随意拆除或买卖。
但此时的荫余堂已经踏上了路程,这座徽派古建筑只能存在于国外的博物馆当中,实在是太过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