乍浦海潮不退,海水过塘,漂没庐舍人畜无算。汤山天妃庙前石狮,直滚至都统衙门而止。其后潮退,有海鳅搁住塘坳不去。长数十丈。——《埋忧集》
《埋忧集》是清人朱翊清所撰写,讲述了乾隆年间发生过的一件奇事,不过史书上关于朱翊清的记载不多,只清楚他是浙江吴兴县人,由于考了好几次科举,但都没有考中,之后便没有再考。
朱翊清在《埋忧集》中所说的故事发生在乍浦,地处杭州湾北岸,依山傍海,在古时便有“海口重镇”的称号,清朝年代,乍浦已成浙北地区对外经济文化交往的重要门户。
乾隆年间的一天,海水涨潮异于往日,几乎要将附近的村落吞没,甚至把汤山天妃庙前的石狮子冲到了都统衙门,而潮水退出后,留下了一个长达33.3的海鳅。
当地的村民们惊愕不已,但他们捕鱼为生,于是都从家里拿出了刀,纷纷去割肉,然而那只海鳅却还是活的,一跃翻身,竟活活压死了几百人。(“人争往割取其肉,熬油以代膏火。已而割者渐多,鳅不胜痛,一跃翻身,压死者数百人。”《埋忧集》)
事实上这不是古代人第一次见到海鳅,早在唐朝时,生活在海边的人,或是海上的商船路过,就曾撞见过海鳅,唐朝诗人许浑在《题峡山寺》中写道:“海䲡潮上见,江鹄雾中闻。”海䲡便是海鳅。
当时的人们见海鳅体型庞大,再见不到比它还要大的海中之物,便认为它是海里面最强大的,此外古人们还从海鳅的体型得到启发,制造出了战船,宋代的李纲在《与吕安老提刑书》讲到:“战舰自十五车以下,已制造得十馀只,海鳅棹船之类二十馀只。”
《赤城志·纪遗·海鳅》更详细的介绍了“海鳅”:形长十馀丈,皮黑如牛,扬鬐鼓鬣。喷水至半空,皆成烟雾。
而海鳅便是露脊鲸,在上个世纪,不少摄影师都曾拍摄到过露脊鲸,虽然露脊鲸游泳很慢,但游泳技术还是很高的,有时会跃出海面、用尾巴拍打着海面,不过这却被捕猎者钻了空子,现如今露脊鲸因为滥捕而濒临了灭绝。
在古时,人们不能很好的解释露脊鲸搁浅的原因,在他们的观念中,露脊鲸是非常强大的生物,不可能让自己处在危险之地,但搁浅的露脊鲸无法回到大海,只能坐以待毙。
古人们见搁浅的露脊鲸的眼睛通常会脱落,并认为露脊鲸是因为惹怒了海神,故而受此惩罚,于是便成了盘中餐,这一现象,在永嘉县、海盐县等地方志中均有记载,并且还讲到露脊鲸的味道,与牛肉的味道相差不多。
不过古人并不能随意吃牛肉,因此这可能是自己的想象,此外,露脊鲸肉可以制成油脂,做灯明用,但露脊鲸最大是可以达到18米,《埋忧集》的“海鳅”却有十丈,因此乍浦人看到的“海鳅”很可能是蓝鲸,其能够达到33米长,只是古人将这两种鲸类划分为了一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