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知新坐标#
安史之乱中的杜甫(三)
一个大国的由盛转衰,一定是因为战争。
一个王朝的由盛转衰,也一定是因为战争。
但战争的背后,一定是有其经济原因。
话说杜甫被叛军抓住,押进长安城内。
叛军小头目见眼前站立的老人瘦骨嶙峋,满脸憔悴,身上所穿的衣服也是破破旧旧,
便厉声问道“说,你是做什么的。”
“小的只是一介贫苦的农民。”机智的杜甫低着头,唯唯诺诺的回答。
“看你满脸愁苦的穷酸样,也不象是当官的。”
就这样,叛军放松了对杜甫的看管,并没有将他囚禁起来,甚至允许他在城内闲逛。
也是在这里,杜甫打听到了他的朋友王维等朝廷命官被迫押往洛阳,在安禄山的自建的大燕王朝里当差。
这一次,杜甫穷苦的长相让他躲过了一劫。
然而,国已不成为国,家已不成为家。
看着曾经繁华似锦的长安城,如今满目疮痍。
昔日好友的家里,已破旧不堪,人去楼空。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春天来了,万木生长,大自然又是一片生机勃勃。
满目凋零的长安城,危墙破瓦地掩映在绿树红花中,刺疼着杜甫的心。
那首著名的《春望》就是此时写的。
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国家破碎,山河依旧,
长安城内,满目凄零,
春暖花开,草木丛生。
伤感时连花儿也跟着掉泪,
惆怅处连鸟儿也觉得惊心。
烽火连连,家书无音。
国运艰难,家运艰辛。
头发也愁白了,越来越稀疏,
连簪子也绾不上了。
这个满面愁苦的老人,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春天,躲过官兵的耳目,一个人偷偷跑到曲江头伤怀悲泣。
那个他曾写下《丽人行》的地方,那个长安城里最繁华的旅游胜地。
曾经是奇花异草,竟相争芳,亭台楼阁,参差林立,如今只剩残砖破瓦,满目凋零。
曾经是美人如云,游人如织,鲜车骏马,川流不息,真是说不尽的富贵风流,道不完的歌舞平升
如今却惨不忍睹,民不聊生。
“好景不常在,好花不常开。”
而最伤心的莫过于看到曾经的美好繁华被一一破坏,就在眼前化为疮痍。
杜甫不禁悲从中来,一个人在曲江边上无声地痛哭着,哽咽着。
他写了一首《哀江头》记录了自己的看到的一切。
回忆起长安城里昔日的繁华,看着如今山河破碎,满目凋零,少陵野老失声痛哭。
国家的兴衰,直接影响着个人的命运,幸亏还有诗。
杜甫之所以被称为“诗圣“
不仅仅只是因为他有一颗忧国忧民,愿救民于水火之中的圣人之心,
还因为他对妻儿也怀有一份似水的柔情。
久困长安城,杜甫最担心的,不是贫困潦倒的自己,而是寄居在鄜州的妻儿。
她们安全吗?
没有了经济来源,他们靠什么生活呢?
生逢乱世,连一封报平安的书信也难以送达,妻子是不是也在为我担忧呢?
在一个月圆的夜晚,杜甫望月思乡,想着家里的妻子此时此刻,应该也在想念自己吧!
至情至圣的杜甫,写了一首思念妻儿的诗。
《月夜》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今夜鄜州的月亮,一定同样皎洁明亮,
远在闺中的妻子,也和我一样独自在观赏吗?
可怜幼小的儿女,怎懂得母亲思念长安夫君的心酸?
朦胧的雾气,或许沾湿了妻子的带着香味的鬓发;
冷冷的清辉,也让妻子的玉臂有点寒凉。
何时才能够与伊团圆相见,相依相偎,倚靠帘帷共赏这一轮明月。
“执手相看泪眼”四目相对,
就让这如水的月光默默照干我们的泪痕吧。
有人说:“成年人的故事都写在脸上,可他们的情绪却藏在心里。”
而杜甫的故事,都写在了那张刻满风霜的脸上。
他的情绪,他的深情,却藏在了心中,藏在了他写的每一首诗里。
这年盛夏,杜甫得知唐肃宗已搬到凤翔。
杜甫觉得,老是困在长安城里,这样如履薄冰,战战兢兢地过日子,总不是办法,就到处找机会脱身。
不久,他遇到了大云经寺的住持和尚赞公。
赞公旧时和杜甫有交情,十分同情杜甫,也理解他的窘困。
于是对他说:“施主请在我寺小住几日,待老僧替你安排。”
几天后,赞公瞅准一个机会,在一个下大雨的深夜,让杜甫穿上僧侣的服装,趁着树木的掩护,从长安金水门偷偷逃了出来。
我是清晨阳光M,
喜欢用诗词,愈疗自己,温暖你我。
一首好诗,如清晨的第一缕阳光,穿过梦的朝霞。
抚慰着每一个孤独的灵魂。
安史之乱中的杜甫(3)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