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拯古墓被揭开,墓中一片狼藉让人痛心,遗骨仅剩35块

2023-12-18     古今记实1

原标题:包拯古墓被揭开,墓中一片狼藉让人痛心,遗骨仅剩35块

一生廉洁公正的包拯,一直是民间口口相传的好官,他不畏权贵,为民办事,被赞誉为“包青天”。

而一生清正廉明的包拯,在出殡当天,却从家中抬出了21口棺材,分别从七个城门抬出。这就是所谓的疑冢,据说东汉末年的曹操,也用过这样的方式出殡。

曹操之所以这样做,是怕被人盗墓。毕竟他是盗墓行业的祖师爷,挖过不少人祖坟,害怕死后遭到报复的他就算选择了这样的方式出殡。

包拯为人清廉,虽得罪了不少权贵,但民间那么多人都念他的好,想必也没人敢对他的墓葬下手。那为何包拯用以疑冢的方式出殡呢?难不成他还带着什么宝贝下葬么?怕人惦记,所以就以这样的方式出殡?

要想知道真实情况,那必须要看一眼包拯的墓葬才能知晓。而包拯的墓葬,在沉睡几百年后,终于展现在世人面前。

时间回到1973年的春天,在合肥某地,一处钢铁厂正准备兴建一座石灰窑。在修建的同时,钢铁厂在《安徽日报》上刊登了一则通知,说:限时迁走已有910多年历史的宋包孝肃公墓,逾期将按无主坟墓处理。

钢铁厂语气如此不客气,也和当时的背景有关。而他们所说的按无主坟墓处理,自然是摧毁。为此,合肥市文化局吴兴汉坐不住了。他知道包拯墓是非常重要的文物,绝不能就这样糟践。在他的多方奔走下,终于得到了对包拯墓抢救性挖掘的机会。而所谓的包拯墓,其实就是包拯家族墓,大型墓葬有十几座,小型的就更多了。而其中的6号墓,一直被人们当做是包拯墓来祭拜。

由于没有挖掘宋墓的经验,考古团队决定先挖编号为1的小墓练练手。但没想到的是,这一挖下去,就有个惊人的发现。

包拯古墓被揭开,墓中一片狼藉让人痛心,仅剩35块遗骨

专家们在选定一号墓之后,就开始了挖掘工作。但工作进行到一半之时,他们就发现了不对劲。因为他们挖出一具金丝楠木棺材。

虽然棺材稍微有些腐烂,但总体看上去都是比较好的。这让许多人感到疑惑,明明挖的是个看起来不大的墓,怎么会挖出如此高规格的棺椁呢?

不管怎么说,这具棺椁的主人肯定不平凡。带着好奇心,考古人员小心翼翼的打开了棺木。这一看,人们就更疑惑了。

按照以往挖掘古墓的经验来看,棺中要么是像辛追夫人一样,肌肤、容貌保存的非常完整这种;要么就是一具不腐干尸,再不济可能就是一具骨架。

但这个棺材里,却只有一堆凌乱的遗骨,而且有的骨头还是破碎的,非常不正常。而从遗骨的结构来看,这并不是一个人的。那么,这些多出来的遗骨到底是谁的?其他遗骨有在哪里呢?

紧接着,专家发现了两块破碎的墓志铭。有了这个东西,墓主的身份也就能很好的确认了。但可惜的是,墓志铭已经破碎了。

好在专家们经验丰富,通过不断的比对,最终将两块墓志铭拼凑在一起。墓志铭上面的字也清晰可见,而在看完墓志铭上面的字后,专家彻底愣住了。因为这上面记载着,这是包拯的墓。

很难想象,包拯这样的人物,居然就葬在一座小墓中。而通过拜读另一块墓志铭发现,这座墓是包拯夫人董氏的。也就是说,包拯夫妇死后就葬在了这样一座小墓里,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包拯生前究竟得罪了谁?棺材里仅剩35块遗骨,难道死前曾遭遇人分尸报复?

这个想法,第一时间涌现在考古专家的脑海中。不然的话,棺椁里为什么这么凌乱不堪呢?

那如果一号墓是包拯墓的话,那人们一直祭拜的6号墓主人又是谁呢?再怎么猜想也没用,专家决定出土6号墓一探究竟。6号墓比一号墓大的多,规格看起来也很高。

但遗憾的是,这座墓被盗过很多次,墓内没用任何棺木、遗骨,陪葬品也都被扫荡一空。在这里,专家也发现了一块墓志铭,这是1号墓董氏墓志铭残缺的一部分,也就是说,这是董氏的墓。

那么,包拯的墓到底在哪里呢?后来,在一位看热闹的老人指点之下,专家在一块油菜地里深挖一米,发现了一座新墓。这座墓要比6号墓更大,所以极有可能是包拯的墓。

墓穴被打开之后,专家发现这里的情况和6号墓一样,陪葬品全部都被盗走了,只有墓志铭的基石还在。

看到这里,大家基本也明白了,1号墓中的遗骨,就是包拯和董氏的。那么,二人遗骨为何会出现在那个地方呢?

这还要从金兵南下开始说起,当时北宋被金兵骑在头上欺负,所到之处都遭到惨重破坏,包拯墓也是如此。为此,包拯后人在逃难之际,曾仓促的将包拯的金丝楠木棺椁移到1号墓中,然后又将6号墓的董氏遗骨放进包拯的棺木中。

因为太仓促,所以整个过程造成遗骨的缺失。但这其实算是好的了,毕竟包拯和董氏的遗骨得以保存下来。这也说明,包拯未曾遭遇过分尸。

总的来说,包拯后人此举算是保护住了包拯的遗骨。只是给后人留下太多的悬念。而关于包拯出殡当天从家中抬出21口棺材这件事是为了掩藏什么,我们也不得而知,毕竟墓中的陪葬品都被盗的干干净净,也根本没有任何线索。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b3fb761351cdf229f9fe7db05bbd4f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