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是费雯·丽能扮演《呼啸山庄》的女主凯茜,这一版的电影更好看

2019-07-16     小小茶会

这几天重看了一遍《呼啸山庄》的小说。小时候这本书和《简爱》是一起读的,后者看了几遍,前者看一遍就扔一边。《简爱》里虽然也有些诡异的情节,特别是把罗切斯特的妻子写成一个疯子的那一段,几乎可以说是童年阴影,《呼啸山庄》则处处诡异,里面的人物,除了洛克伍德和讲故事的女管家在内,个个都不大正常。

恶劣的气候,暴风雨般的激情,火山喷发似的仇恨,过于强烈的情感,令人不适却具有奇特的魅力,就算不喜欢这部小说,仍然会承认,这是一部非常优秀的小说。

小说有好多个影视剧版本,风评最佳的是1939年奥利弗版的黑白片,还有一部1992年朱丽叶·比诺什版的彩色片。如果只看剧情介绍和演员表,我会选择1992年版,因为1939版竟然在女主死后就结束了。要知道,《呼啸山庄》最虐的,不仅仅是男女主的互虐,更是男主在复仇时施加在自己身上的虐,没有后面的情节,男主的形象是单薄的,不完整的。

此外,奥利弗·劳伦斯,作为我们熟悉的女神费雯·丽的老公,他那温文尔雅的样子,怎么去演希斯克利夫?

但是,也正是因为是奥利弗演的,这部被称为经典版的《呼啸山庄》,还是成了我的首选。

这部片子一开始上映时名叫《魂归离恨天》,很30年代的名字,最开始的译本是梁实秋的,他将原著书名“Wuthering Heights”翻译为《咆哮山庄》,但当时在西南联大读书的女生杨苡,也是这本书后来的译者,另有看法,因为山庄是老主人恩萧的住所,他应该不会给自己的山庄取个拒人千里的名字,最后她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得到灵感,想出了“呼啸山庄”四个字。

1939黑白版电影,很好地呈现出了小说描写的环境和气氛。看完片子,我服气了。没有后面的复仇情节,没有讲男女主的后代,将一部具有深刻现实寓意的杰作改成一部虐心的爱情片,这版《呼啸山庄》居然还是很好看。不得不说,莎翁戏剧演员劳伦斯·奥利弗的功底太深厚,完美地驾驭了这个角色,在这个只有半截故事的电影中,塑造了一个完整的、有魂的希斯克利夫。

女主凯茜的扮演者是梅尔·奥勃朗。对于这个角色,我是带着挑剔的眼光去看的。因为这个角色一开始就派给了她,导演威廉·惠勒千方百计请到莎翁戏剧演员奥利弗来演希斯克利夫,同时也让当时正在跟奥利弗热恋的费雯·丽出演该片。

奥利弗和费雯看了剧本后都很满意,费雯·丽立刻认为她应该扮演女主凯茜,但制片方却表示这个角色已经派给了梅尔·奥勃朗。

梅尔·奥勃朗

之后两人于该片导演威廉·惠勒见了一面。以善于挑选演员著称的惠勒也看出来,眼前的费雯·丽容貌出众,并且具有很难得的银幕感,如果她来扮演女主凯茜一定会演得很好。然而作为导演,他也无力改变已经决定了的事。他希望费雯·丽能出演该片女儿伊莎贝拉,也就是奥利弗演的希斯克利夫为了报复而娶的妻子。

当时的费雯·丽已经有了一定的地位,出演不那么重要的角色会是一个错误的决定,再加上费雯·丽只想演跟男主有着刻骨爱情的女主凯茜,所以她拒绝了伊莎贝拉的角色。

奥利弗虽然答应了《呼啸山庄》的角色,却对自己的搭档不是费雯·丽而是梅尔·奥勃朗而感到失望。

(我也很失望!)不过,奥利弗表现得很好,从电影来看,他跟演对手戏的梅尔·奥勃朗也擦出了必要的火花。但若是费雯·丽来演,两人的对手戏可能会更有激情些吧?

客观来讲,梅尔·奥勃朗扮演的凯茜也还不错,特别是最后死在希斯克利夫怀里的那一段,很好地演绎出了凯茜对自己放弃真爱的决定懊悔终生、对少年时光无限眷恋的心境。

但我无数次脑补了费雯·丽演凯茜的样子,仍然为这部电影的女主另有其人而感到些微遗憾。

女儿伊莎贝拉的扮演者与费雯·丽有点儿像。但是,幸亏费雯·丽拒绝了这个角色,相对于女一,这个角色可发挥的空间太小了。

更值得庆幸的是,拒绝了《呼啸山庄》的次要角色,不久后,费雯·丽得到了扮演好莱坞巨片《飘》中斯嘉丽的机会。

对于当时任何一名好莱坞女演员,斯嘉丽这个角色的分量都足够了,其重要性远远超过《呼啸山庄》中凯茜。

对于费雯·丽来讲,这算得上是失之桑榆,收之东隅吧。

(配图来自网络)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auEIB2wBmyVoG_1Z7Hui.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