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高奶奶”常秀峰走了。
这位晚年才开始拿起画笔的奶奶,以她惊人的天赋和热情的画风,带给大家强烈的视觉冲击力,还有情感上的撞击。
出生于1930年代的常秀峰是河南人,本是一名不识字的普通老人。2003年,常秀峰走出农村,来到广州与儿孙团聚。为了给孙辈解释村里的事,她拿起画笔开始作画。这一发不可收拾,没受过任何训练,不懂绘画技法的常秀峰,完全靠天赋作画,画作一经面世,就震惊世人。
因为她画的向日葵充满了特别的魅力,人们将她和梵高联系起来,称呼她为“梵高奶奶”。
常秀峰并不知梵高是谁,看过他的名作《向日葵》后认为梵高一定不快乐,因为他画的向日葵都不伸展,画得苦。
不得不说,常秀峰奶奶的直觉非常敏锐。尽管被人称为“梵高奶奶”,常秀峰的画作却是温暖、明亮的。成名后,她在香港举办过两次花展,也上过电视节目,不少名人都收藏有她的画作。
我们在怀念“梵高奶奶”的同时,不禁会发出这样的感慨:人生充满了探险和惊喜,想要更好地实现人生价值,任何时候开始追梦都不晚。
现实生活中,像“梵高奶奶”这样晚年才激发出自身潜力开始追梦的人,并非个例。
比如大家熟悉的《乱时候,穷时候》,作者姜淑梅出生于1937年,出版这本书时,老人已经76岁了。
姜淑梅年轻时过得很苦,1997年才开始认字。她丰富的阅历和人生经历,让她有了提笔写下过往的冲动。2012年,75岁的老人姜淑梅开始写作,此后文章开始发表在《读库》、《新青年》等期刊,并在2013年10月出版了《乱时候,穷时候》,随后每年都有新作品推出。
姜淑梅老人的文字朴实、真挚,富有极强的感染力,感动了万千读者,喜欢她的读者自称“姜丝”。
晚年开始追梦的不独中国奶奶,大家熟悉的外国奶奶塔莎·杜朵,年轻时给小朋友们画图画,并出版了80多册绘画作品,获奖无数。但在她57岁的时候,塔莎奶奶搬到一个小镇上,开始过她从小就喜爱的田园生活。
她的家里装饰构造都是自己喜欢的18世纪的风格,除了画画、写书,塔莎奶奶种花种树,做手工,做玩偶,自制奶酪和果酱,完全过上了她一直向往的生活。
奶奶们以自己的行动实力演绎什么时候开始追梦都不晚,年轻人还有什么理由矫情地哀叹自己老了,错过了梦想开始的好时机呢?
(配图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