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月24日,物久保(日名:“もの久保”)去世,她的家人在推特上,发表了讣告,于2022年2月27日。
物久保在很多网友心里,是有名的插画家也是漫画家。
他们将其作品分成两种:前期是疗愈式的,巨大毛茸茸的动物,安抚人心;后期则是诡异的,很多网友说不知道经历了什么,风格发生这样大的变化。
一般来说,如果这类放大式的“动物效应”在现实里足以给人足够的安慰,那么是可以度过心理的慰藉期,因为它治疗的主要是你的情绪,并且引导你的情绪,进入好的一方面。
但是,如果说,这种放大式的“动物效应”不足以达成此,那么,一般是现实里遇到什么事情,而难以表达和面对,只有将自己深藏于漫画之中,寻求安慰,甚至寄托。
但是到底能否解决事情呢?……一般没有解决事情,也仅限于安慰而已。
因此从网友所谓前期漫画看来,她当时作品已经折射出一部分现实的无奈,而并非仅仅是后期,作品出现巨大变化,才有的压力或者其他问题,应该一早也有相应的“端倪”。
那么,画家到底遭遇了什么,我们并不知道,但网友们所说的后期这种风格,绝非突然而有,从前期画家抑郁风看来,即便有巨大的宠物,或者动物,疗愈一般,但笔触仍然显得压抑,有抑郁风,那么,其实,早有一定端倪。
因此,从以上两种网友们所说的画风看来,其实后期诡异风的画风,差不多是画家前期以动物的“疗愈效应”进行“放大”而无法解决问题,就会发现这样的问题:画风变得诡异了,很多躯体、形象,已经变得非常“支离破碎”,甚至可以说是“异样化”的,主题开始是“死亡”、“恐惧”之类的,给人足够的心理阴影,而你可以看到整个氛围是安静的,由此也可以看出,画家是一个期望和平之人,甚至可以说,这一切都是默默放在心里,应该是一个习惯于承受的人。
那么,是否,我说“前期作品有抑郁风”或者“画诡异风作品”的人,一定会出现意外死亡,或者其他情况,猝死等情况呢?……这倒也不是,有的人只是画风如此,走出这个风格,不在困境当中,自然也就过了,但倒也可以看出,这个人在这件事上,或者这个画当中,所体现出的一种情绪,一般绘画都力求明朗,开阔,而在绘画上,我追求三原则,这个在我一篇文章当中提过。
《做人如绘画,当中必须遵循三原则:“S.O.S”如何解?》。
这三原则分别是:
“Sonny Only Shine”,我将其译为:唯一晴朗化。
那么,物久保的作品有没有达到“唯一晴朗化”?
坦白说:“有”。
那么,“唯一晴朗化”的作品,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那么就要寻求其作品的内涵了。
在网友们所谓前期作品当中,仍然可以看出有抑郁风,尽管动物“疗愈式”效应的夸张化,然而从其抑郁笔触当中可见,问题并非没有解决,而是说将其藏在心里,但也因为这样,始终无法真正走出来,但给自己编织的幻梦,却带有一定心理“疗愈”意识,所以即便没有解决,但在某种程度上,是这名画家自认为的一种“解决方式”:但真正意义上,并没有摆脱掉问题的解决之道,通过绘画去表现,然而,终究,没有一个人会去追究画家的内心世界,可能更大程度上,还是在夸张的,巨大的动物,毛茸茸的效应下,而忽视了画家抑郁的笔触,忽视了其中潜藏的情绪,或者其他。
如果说物久保没有达到“唯一晴朗化”,这是不准确的,某种程度上讲,她达到了,却也将自己内心“表露无遗”,也就是她问题没有真正解决。
而对于画家的生平探索,我个人还是比较推崇写《渴望生活————梵高传》的作者,欧文·斯通,他为了写好梵高,对其人生平,各种,作了大量资料与记录。
而《月亮与六便士》的作者,威廉· 萨默赛特·毛姆,这本书笔下原型,就是以保罗·高更作为参考。
这两点一定是非常准确,并且精确的,因为它决定着事情的真相,以及还原性,但它来源于生活,又一定超越于生活,所以人物传记既能够让你吸取历史经验以及教训,又能对社会产生一定的净化作品。
坦白说,按照物久保那样的大神,也是值得去研究一下,因为她的悲剧不能够再次发生,那太遗憾了。
而对喜欢她的网友们来说,更愿意看到,这样的有天赋的画家,不能够湮没在一些情绪当中,应该去寻找生命的真实,探究其背后的真相。
那么,是否我们说的,“疗愈绘画”,其实不管用呢?……倒也不是这么说。
物久保大神的去世,恐怕对插画界不少喜爱她的网友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打击。
那么对她作品的探究,以及背后真相的追寻,其实也具有很大价值,因为任何一个传记作家,或者说,致力于某一行业而愿意深耕的人,都不愿意这类有天赋也努力的作品,就这样离开人世,因此探寻其作品背后的价值和意义,寻求真相,便显得尤为重要。
(但由于我不懂这个图层,不知道回事,移动了还是怎么……后面就移动的不行,可能还是得到时候我注意一下。)
(2022年1月20日,马克笔画。)
(2022年2月20日,我用“妙笔生花”软件,手机上指画。)
(我在“随缘解读国学经典”当中的配图,文字是我配的,但用这个账号这边发了下,顺便配了下我的这张图片。
图片绘制时间:2022年3月6日,PS软件。)
(其实我是想绿色的树上开一些艳红或者粉红色的画,雪一样,无奈,我不了解软件怎么用,很多地方不懂……所以干脆直接用白色的点点,这种表示,米粒大小的花朵。)
(你可以看到,那个“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那两行字,还有白色的飘下来,跟爆米花一样……实际上,这里肯定是留白的,对比前面就知道了,然而因为我图层不懂操作,有的地方,不知道回事,画着画着,移动了……结果变成了这样。)
其实,PS当中,我个人感觉想要“炫技”,则一定是建立掌握在大量的基础上,否则,没办法炫技。
尤其对我一个初学者来说,先力求将一些基础的方法去掌握,然后再慢慢去表达,自己想要绘画的一种概念,或者是自己想表现的一种艺术,这也可以。
就心理学而言,实话说,戴尔·卡耐基,在国外作家当中,或者演讲,心理学,尤其成功心理学等,他是一座丰碑,其实在整个人类社交史上,我认为他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心理学上,我认为是有不少学派,而在心理学研究上,往往其实也应当与当时的社会,无论经济,还是哲学,结合起来,它才能够真正推导背后的一切价值。
读心理学,不可不读康德、不可不读苏格拉底、柏拉图。
一切对心理学的研究,本身也是哲学人文的折射,它一定不是机械主义的,而是充满人文精神的,而对真相的追求,则一定不是片面和狭隘的,它往往会关注背后真正的玄机。
那么就单纯流派而言,我个人比较推崇马斯洛的人本主义心理学。
(马斯洛)
戴尔·卡耐基,坦白讲,其实一般人是不给他冠以“心理学家”之名,但我认为戴尔·卡耐基,是深谙人性之人,一个真正深谙人心并且懂的运用心理学的人,往往不会是短视,以及充满偏见和狭隘的,更重要的是,他们不但看得到客观,同时也会致力于从主观上,去改变一些不好的事情,这种心理学,比一些纯粹理论派的“心理学”,来的更加积极,意义也很重要。
而在阅读《考拉小姐的心理疗愈课》之前,其实上一本《柔软的刺猬》,我实际上,第一时间想到的是戴尔·卡耐基,因为戴尔·卡耐基在解决问题上的方式,提出一些问题解决的方法,以及应对的态度等等,都具备相当的科学,也显得相对严谨。
我个人以为某些方面,是达到了“道体”之用,尽管有的地方可能片面一点,但无损于我认为他是伟大的心理学家之一,我内心还是比较崇拜戴尔·卡耐基,在人类历史上的贡献。
而我在看《柔软的刺猬》同样,也找到了这本书独特的价值:也就是以插画方式,一个人自我喜欢的东西,而寻求到了生命的意义。
那么《柔软的刺猬》第一版是2021年3月,2021年4月北京第2次印刷,而《考拉小姐的疗愈课》是在2022年1月第一版,也是北京印刷。
《柔软的刺猬》译者是李晓燕,而《考拉小姐的疗愈课》译者是郭书彩。
我个人觉得是进步了,也就是在原先的基础上,增添了一些新的内容,变得更加具有一定的人文哲学意义,在对生命本真的追求上,其关注点不仅仅是插画,或者人自身,已经开始寻求外界的帮助,或者是帮助他人,显得更加“显化”了,而在《考拉小姐的疗愈课》当中也可以看出,画家开始关注社会生活,关注自身的状态,已经不仅仅是《柔软的刺猬》当中,一个劲给自己鼓励,大气,建立与外部世界的联接。
它还开始真正进入社会当中,与人接触,同时,去做自己很多想做的事情,可以说,显得更加社会化了,一个天真纯朴的心灵,开始接触社会,也更加了解社会了。
(《人性的优点》,作者:戴尔·卡耐基。)
(至于怎么解决问题,我想每个人有自己的办法,但一定的,办法肯定是要正当的,也合适的,不然,也肯定出问题。)
他提到,哥伦比亚大学哥伦比亚已故院长赫伯特·霍基斯所说的:“混乱正是导致忧虑的主要原因。”,他曾帮助20万中学生解决他们忧虑的问题。
而从这一点,你可以看出,《考拉小姐的疗愈课》为何要你观察自己的情绪,或者身体等,以及回忆上一次发生这种情绪是什么事件……很简单,是让你找到忧虑的原因。
从而好去解决问题。
这是对一些不太擅长理性问题,但感性思维的人,比较习惯,也比较好用的一个方法。
因为你通过情绪,也可以判断出一些事情的端倪。
《考拉小姐的疗愈课》相对来说,显得比较情绪化,也就是通过感性的方式,帮你认知,这对于很多人来说,不擅长理性思维的人来说,通过这种感性的指引,能够慢慢找到自己真正的自我,从而一步步去面对,当你达到一定程度,再去看戴尔·卡耐基作品,也会有收获的。
我个人建议,阅读《考拉小姐的疗愈课》,可以结合戴尔·卡耐基的《人性的弱点》、《人性的优点》一起看,同时还可以结合《柔软的刺猬》,或者是之前凯特·艾伦的《了不起的小狐狸》,去探寻一下,凯特·艾伦,是怎么走出自己生命的“桎梏”的,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参考案例。
值得学习。
(《人性的弱点》,作者:戴尔·卡耐基。)
总的说来,我以为凯特·艾伦的“疗愈式”插画还是可以的,因为它所讲的一些道理,不乏人性的光明之处。
而戴尔·卡耐基,正是指引了不少人性光明之处,教你怎么做……所以受到大众尊敬。
而凯特·艾伦以自身的案例成书,体现出其坚韧不拔的意志外,也让我们感到到了,一个人只要心中有爱,愿意帮助他人,那么,这个人也逐渐能够从抑郁当中得到新生,甚至提供给自己努力,不但走出困境,也帮助更多人,走出心灵的沼泽。
像这类人,在生命当中如此诚恳,如此有毅力,用善良和温暖,走出自己一片天地,也是值得钦佩的。
任何人,只有回归到普通人身上,才是最大的幸福,包括前面书中所提到的一切解决问题,还有处理问题的方式,都也只有回归到普通人本身才行,正因为是普通人,所以一切人该有的反应也都有。
也正因为是普通人,对于一些细微的情绪,要及时察觉,也因为是普通人,对于一些事情,出现问题了,要勇于解决。
正因为意识到自己是普通人,按照普通人的思路,去做一些事情,而避免另外一些不好的事情,这就是一个普通人应该做的。
至于婚姻,还没到的事情,是无法忧虑的;如果到了。如果不幸福,那就不嫁,或者离婚,但如果觉得要坚守在按部就班上,你肯定要结婚,也肯定不管生活怎么样,你都面对,那就是你坦然接受了生活的方式,那么,或许你应该珍惜生活当中点点滴滴,因为这样最真实的,而且,即便是按部就班的生活当中,也是免不了矛盾和冲突,一切仍然需要你去面对以及解决。
所以人恐惧的往往不是来自于外界的矛盾或者冲突,或者困难,更大意义上,可能是来自于自己内心的恐惧,自己的种种顾虑。
而一旦外界的矛盾或者冲突导致你无法表现一个真实的自我,那么你也只能选择在当下,让自己做一些尽力而为之事,不去期待任何,但至少也不辜负生命的每一分钟。
中国人说,“尽人事、知天命”,“生死有命、富贵在天”,“只问耕耘,不求收获”也是这个道理。
所谓“为道日损”,一个真正的普通人,必定“损之又损”,当一个人心性恬淡到了极致,那么便能看清人间一切是非,也能更好的面对。
而作为一个普通人,生儿育女,实话说,能够按部就班生活,就已经比很多人幸福,平凡是真。
但凡能够平凡安稳过一生的人,都实现其生命当中一些价值。
因此,一些人幸福不幸福,并不单纯以其是否按部就班生活,是个普通人而论;恰恰是越普通的人,越体现大道之真,越是返璞归真,越能够真正赢得大众的认同。
而但凡是虚伪的,虚妄的,虚假的,伪善的……像这类,往往离道远矣。
而诸多对生命本存有困惑,诸多不解之人,即便不够聪明,不够有地位,有权势,或者不够有钱等等……但他们能够在剩下的时间里,在岁月当中,通过生儿育女或者其他你看似再简单普通不过的事情当中,逐渐领悟生活真谛,而体会生命带给他们的本真,慢慢的,一步步,变得喜悦,开朗,以及进步。
所以人之所向,很多时候,不能够只重眼前,也应当注重长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