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崇焕到底是自己做死的?还是明朝廷太昏庸?

2019-11-18     正月三草

袁崇焕(1584年-1630年),字元素,籍贯广东东莞石碣,通籍广西梧州(籍贯争议 )。明朝末年蓟辽督师。袁崇焕生于万历十二年(1584年)卒于崇祯三年(1630年),享年46岁。

袁崇焕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中进士,后通过自荐的方式在辽东边关任职,得到孙承宗的器重镇守宁远。在抗击清军(后金)的战争中先后取得宁远大捷、宁锦大捷,但因为不得魏忠贤欢心辞官回乡。

明思宗朱由检即位后袁崇焕得以重新启用,于崇祯二年(1629年)击退皇太极,解京师之围后,魏忠贤余党以"擅杀岛帅(毛文龙)"、"与清廷议和"、"市米资敌"等罪名弹劾袁崇焕,皇太极又趁机实施反间计。崇祯三年(1630年)八月,袁崇焕被朱由检认为与后金有密约而遭凌迟处死,家人被流徙三千里,并抄没家产,实则家无余财。

袁崇焕虽为抗清名将,但也是一位争议较大的人物,袁崇焕的事迹、评论几百年来一直争论不休,正如孟森在《明本兵梁廷栋请斩袁崇焕原疏附跋》中提及,明末时期历史记载十分混乱,即使是与其耳目相关的人,其恩怨纠葛也尤其复杂。其中,主要争议的集中点是袁崇焕杀死毛文龙之过及是否背叛明朝政府等。

袁崇焕因为行事作风的问题,曾经让器重他的孙承宗大为震怒, 擒杀毛文龙也是袁崇焕擅自主张。他的同事王在晋认为袁崇焕虽然死于国法,但是他的功劳不可淹没, 但同时,他也认为袁崇焕的死是自取灭亡。 而唐甄、谈迁等人则视之为明之良将。清人在撰写《明史》时认为袁崇焕杀毛文龙是"妄杀",而崇祯杀袁崇焕则是"误杀"。就连清乾隆皇帝亦认为袁崇焕的死值得怜悯。

袁崇焕本是文官出身,但是因为袁崇焕的毛遂自荐,再加上朝中大臣的推荐,朝廷让他去边关军中任职。镇守宁远期间,袁崇焕不同意上级领导撤兵的主张,坚持镇守宁远。打败了努尔哈赤的进攻,取得了宁远大捷。这一战让朝廷举朝欢庆,袁崇焕在此战初露锋芒,声名鹊起。又因多次战功卓著,升为兵部尚书,在战略主张上,深得皇帝明熹宗信任,成为手握尚方宝剑的重臣。

  在明思宗执政期间,袁崇焕在抗金中仍取得了大功劳。更是在崇祯二年击退皇太极,解了京师之围,可以说是明朝的一大功臣,被誉为“明朝的长城”。但是却遭到了魏忠贤余党的弹劾和皇太极实施的反间计。最终明思宗认为袁崇焕与后金有密约,将他凌迟处死。

不过,袁崇焕的同僚王在晋认为他的功劳不可抹杀,但同时,他也认为袁崇焕是自取灭亡。有评论认为袁崇焕明里力主抗金,一打不过就暗中求和。张岱评价袁崇焕“性极躁暴,攘臂谈天下事,多大言不惭。而终日梦梦,堕幕士云雾中,而不知其着魅魇。”甚至直言袁崇焕都不能和秦桧并列而提。袁崇焕也因为行事作风的问题,曾经让器重他的孙承宗大为震怒。

  袁崇焕最饱受诟病的就是擅杀毛文龙。崇祯二年,袁崇焕和毛文龙因为军饷及产生的一系列问题产生矛盾,袁崇焕决定杀掉毛文龙。袁崇焕预先在山上设了伏兵。扣押了毛文龙的随从,又绑了毛文龙后,列数毛文龙的十二条罪状,拿出尚方宝剑,将毛文龙斩杀。清人在撰写《明史》时认为袁崇焕杀毛文龙是“妄杀”,计六奇在《明季北略》里也认为袁崇焕虽然死的冤,但是他列十二条罪状杀毛文龙,如同秦桧以十二道金牌杀岳飞一样。擅自擒杀政府要员,还试图向上级隐瞒,这一行为怎能不引起领导猜忌。

后金主皇太极举兵数十万进攻大明,袁崇焕听闻后率领各将分兵留守。皇帝朱由检得知后非常高兴地嘉奖各将,并让袁崇焕统领指挥各地援军。但不久之后,金军就攻破袁崇焕的防线,越过蓟州往西,直逼京城。虽然袁崇焕忙率兵驰援京城,但当袁崇焕请求入城休整时,却遭到了皇帝拒绝。虽然袁崇焕最后还是击退了金兵,但前期的业务失误让领导担惊受怕,不可弥补。明明工作有了不足,还向领导要求休息,恼怒其办事不力的领导心中能痛快吗?

由此可见,导致袁崇焕的最终悲惨结局既有官僚之间的压榨,又有小人和对手从中作梗,也有他自身的处事方式的原因,对官场人情世故的把握的不够到位。不管怎样,袁崇焕的死去是明朝的一大损失。袁崇焕被杀后13年,李自成攻破北京,不知崇祯皇帝在自缢而死之前可否想起昔日的袁崇焕,后来很多史界学者都说袁崇焕如若不被处死,也许不会加速明朝的灭亡,甚至金人不会入关。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aca-fW4BMH2_cNUgAnoK.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