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月4日下午,河南濮阳市范县白衣阁乡北街村李文祥家中,来了一群客人。
领头的客人是一位和蔼的中年人,还没等李文祥说话,他就走上来握住了老人的手,热情地跟老人打起了招呼:
“大爷,我来看看您!”
乡镇府已经提前通知了李文祥,说有领导来探望他,老人心想这可能是民政部门的领导们来慰问自己,毕竟自己是村里挂了名的困难户,每年都会有政府部门走访慰问,有些耳背的李文祥没听清其他人的介绍,糊里糊涂地和对方握起了手。
等李文祥把客人们让进屋里,都坐下之后,工作人员又向李文祥介绍了那位客人:
“大爷,这位是咱们省委书记卢展工同志,专门来看望咱们村的群众呢!”
这一回李文祥听清楚了,感激地回答:
“谢谢卢书记啊!还是党好!”
卢书记客气地回答,
“您别客气大爷,这是我们应该做的!”
卢书记问起了老人的身体和生活情况,李文祥一一作答。
卢书记一边谈话,一边打量着老人的屋子,屋里的家具陈设很简单甚至是简陋,没什么像样的家具家电,桌上摆着几张照片,其中一幅照片引起了卢展工的兴趣。
照片上是一名身着戎装的年轻军人,军容豪迈,英姿勃发,眉宇间跟李文祥有几分相似,卢展工开口问道:
“老人家,这是您的照片吗?您年轻时参过军?”
李文祥点点头,
“这都是50多年前的老照片了,那时我还没退役呢!”
卢展工仔细端详着照片,发现李文祥的军装胸口部位挂满了大大小小的奖章,他立即来了兴趣:
“大爷,这些奖章都是您的吗?现在还有没有?能不能拿给我看看?”
李文祥一听是省委书记要看,也不好意思拒绝,便打开一个上了锁的抽屉,从抽屉里拿出来一个布包,然后把布包轻轻放在桌上,一层一层地打开。
布包裹了一层又一层,李文祥的动作又很小心翼翼,好像怕是摔碎了什么宝贝一样,看得出来这个布包里面肯定是很重要的东西。
当布包完全打开时,7枚略显陈旧的奖章展现在大家面前。
卢展工拿过奖章,仔细地观察,片刻之后,他禁不住接连惊呼出声:
这是人民功臣奖状!二等功勋章!这是一等功勋章!这是战斗模范奖章!这是特等功勋章!
随着卢展工的惊呼声,在场所有人都被惊呆了。
卢展工可是识货的人,绝不会看走眼,也就是说这些勋章是如假包换的。
如果是这样的话,那这个其貌不扬的李文祥老人,可不是一般人,而是特等功臣!
一个86岁的普通老农,怎会是特等功臣?他到底有什么贡献,会被授予诸多勋章?李文祥为什么深藏功名50余年,选择做一个普通农民?这一切要从1925年开始讲起。
1925年5月,大革命正在国内轰轰烈烈地进行,李文祥就在这个时候出生于河南省濮阳市范县白衣阁乡北街村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
李文祥祖上几代都是农民,只能靠种地维生,没什么额外收入,如果不是后来参军,李文祥会和其他农民一样,继续从土里刨食,过着朝不保夕的苦日子。
李文祥的童年是在抗日战争中度过的,在亲眼目睹了日本侵略者暴行之后,李文祥从小就树立了“参加八路军一起打鬼子”的理想抱负,却始终没有得到机会。
一直等到1947年的解放战争,22岁的李文祥响应号召,报名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被分到
华东野战军第10纵队29师85团,当了一名普通战士。
李文祥参军的时候,解放战争已经开始进入大反攻阶段,他所在的十纵以能攻善守着称,且军纪严明,战斗力强,是华东野战军精锐和打援兵团主力,素有
“排炮不动,必是十纵”
的美誉,而纵队司令员正是黄埔四期名将宋时轮。
李文祥参军以后,随部参加了一系列重要战役。
1948年9月,李文祥
参加了济南战役,承担攻坚任务。战斗中,李文祥表现十分英勇,他冒着枪林弹雨冲锋在前,轻伤不下火线,手持炸药包,强行炸开城门,一举攻破城池,终于攻下济南城,活捉了王耀武。
李文祥立下二等功,还被提拔担任副班长。
接下来的1948年冬,李文祥随部参加了震惊中外的淮海战役。
淮海战役中,李文祥所在的十纵承担最擅长的打援任务。这个时候的李文祥已经是一名经验丰富的“老兵”,又被提升为班长,
他率全班战士坚守阵地,消灭敌人大量有生力量,为打退敌军对黄百韬第7兵团的支援做出了重要贡献,荣立特等功。
由于李文祥的英勇表现,他
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此后又随部南下,先后参加了渡江战役、上海战役、福州战役等一系列重大战役,
再次立一等功,获“特等人民功臣”奖状、“战斗模范”荣誉称号,被提拔担任副连长,授少尉衔。
一次次的立功,一次次的荣誉,一次次的提升,都是李文祥用实打实的战绩打出来的,他不怕牺牲,敢于拼搏的精神,激励着战友们勇往直前,勇创佳绩!
1956年8月,李文祥响应部队号召,选择了复员转业。
地方领导看到李文祥战功赫赫,准备把他安置到当地一家电厂当厂长,但李文祥说自己文化低,不懂电力工业,怕干不好影响国家建设,一口回绝了,于是他被分配到福建省建设厅第三建筑工程公司任保卫科干事。
从部队到地方,
岗位变了,环境变了,但李文祥的党员身份没有变,为人民服务的心没有变,他在保卫干事岗位上踏实工作,从来不向别人炫耀自己过去的军功,很快赢得了领导的认可,也解决了自己的终身大事,娶了福建姑娘陈宝珍为妻。
当时国家正面临经济困难,为了克服困难,实行精兵简政,号召各级干部下放支农。当时,很多人不愿意放弃干部身份,李文祥的干部级别是18级,工资是每月66元,在那个鸡蛋5分钱1个、伙食费1个月8元钱的年代,这笔工资足够李文祥全家衣食无忧。
可谁都没想到,李文祥竟然不顾全家人反对,做出了放弃干部身份的决定,他第一个响应号召,报名下放支农,就如同当年在战场上带头冲锋陷阵一样。
就这样,李文祥放弃了全部工资,甚至连补偿金都没要,义无反顾地回了河南老家。
回到老家后,李文祥不再是国家干部,再没有稳定工资,他只是一个普通农民,甚至没有自己的土地——当时实行公社化,土地集体所有、农民集体劳动,只能靠挣工分、分粮食,相比在城市当干部的待遇简直是天壤之别。
由于放弃了所有待遇,李文祥身上没有一分钱,他是一贫如洗带着妻子回到老家的,没钱盖房子,只得和妻子陈宝珍一起住在村头一间四处透风的破庙里。
由于李文祥当过兵,能吃苦,工作踏实肯干,很快赢得干部群众的一致认可,先后担任了
民兵连长、生产队长等职务。
李文祥的村子是黄泛区,土地盐碱化严重,粮食产量低,村民们只能吃救济粮,一年到头连一顿饱饭都吃不着。看到乡亲们过的苦日子,作为生产队长的李文祥暗自下定决心,一定要带领乡亲们脱贫吃饱饭,
“我就不相信,改变贫穷比攻城打仗还难!”
为践行诺言,李文祥把全部精力都放在如何脱贫上。当时县里号召引黄种稻,而北街村地处背河洼地,水洼地多,正适宜引水种稻,而李文祥曾经在福建有过种水稻的经验,他带领大家用最原始的工具挖渠引水,修整水田,建成了300多亩水田。
水田建成后,第一年就有了亩产600多斤的好收成,全村老小都吃上了白花花的大米,再也不用为吃粮食发愁,后来还发展成为“国家优质水稻示范区”。
1979年,国家开始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李文祥又树立了一个新目标:
不但要让村民们吃饱饭,还要让村民们尽快富起来。
为此,李文祥外出考察,带领大家种西瓜、建养殖场、修马路、建学校、建面粉加工厂,他甚至把自己准备盖房子的木料捐出来盖学校,解决了孩子们的上学问题。
在李文祥的带动下,老百姓逐渐富裕起来,纷纷盖起了新房,
但李文祥还是住在那间破庙里,后来他多次搬家,都是借用别人的旧房子,直到1984年才盖起了3间新房,而这个时候距离他担任生产队长已经过去了近20年,他是村里最后一个盖新房的。
20多年来,李文祥一直光明磊落,从不占公家一分钱便宜,还经常自掏腰包给村里的困难群众捐款,
至于他特等功臣的身份,李文祥更是从来没有向任何人透露过,村民们只知道他是一位普通的复员转业军人,根本不知道他的辉煌的历史。
李文祥用一块布料把各种立功受奖证书、勋章奖章包好后,放在抽屉里锁起来,几乎从未拿出来过,就连他的儿女们也没有见过这些宝贝,自然不知道父亲是特等功臣。
1979年,国家开始为原来下乡支农的干部恢复待遇。李文祥原单位福建省建设厅专门派人找到李文祥,对他说组织上已经决定恢复他的干部身份,请他重回福建工作。
这事要是换做别人,肯定是求之不得,但是李文祥却拒绝了,他说:
“我年纪大了,回去也给单位做不了多大贡献了,对不住国家给发的工资。况且我在农村已经习惯了,要是大家都去安逸的地方,穷地方没人来,那不就更穷了?”
从1979年开始,县民政部门和组织部门先后组织过十多次对老复转军人、老党员、老干部的核查,发放各种补贴,李文祥每次填表只填写本人的基本情况和工作简历,立功受奖一栏都是空白,家里的困难也一字不提。
李文祥觉得国家还不富裕,自己靠劳动完全可以养活自己,没必要给国家添麻烦,所以才隐瞒了真实情况。
1984年,县民政局按政策开始给李文祥发放退职救济费,每月26.48元,第二年李文祥在福建的原单位也开始给他寄发退职补助费,每季度120元
。李文祥觉得两头拿钱是自己沾光,国家吃亏,于是主动找到县民政局自愿放弃县里发的救济费。
对李文祥的举动,家人有时也不理解,因为领取补助是符合规定的。有一次,李文祥的女儿偷偷以他的名义跑到县里领取补助,他知道后严厉批评女儿说:
“不能给公家添麻烦,要依靠自己劳动,困难只是暂时的,苦是能挺过去的。”
李文祥是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不管日子过得多么苦,他从来没有主动向国家伸过一次手,也没有向组织上提过一次要求。
按照优抚工作规定,李文祥是新中国成立前参加革命并加入党组织的老党员干部,可以申领老党员补助,但他从来没有领过。
直到21世纪,李文祥依旧住在三间普通的平房里。
县民政局下拨旧房改造资金,想要给李文祥翻修房子,李文祥拒绝了,他说:
“我的房子一不透风,二不漏雨,还能住。咱不能给国家添麻烦,还是把钱花在最需要的地方吧!”
李文祥家里陈设很简陋,床、衣柜等家具都是40多年的
“老古董”
,最值钱的东西就是一台电视机和一台生锈脱漆的缝纫机,当其他村民过上了富裕的日子,
李文祥老两口的生活仍处于偏下水平,是各级领导走访慰问的
“重点困难户”
。
有时候,会有村民跟李文祥开玩笑:
“老李,你说为啥想不开呢?要是当年留在福建不回来,早就该享受离休待遇了,说不定都是领导了呢!”
李文祥认真地说:
“不是国家不给我待遇,是我不要待遇,干革命是为了老百姓都过上好日子,不是为了要待遇,我回来就为的就是当农民,给国家减轻负担!”
村民
摇摇头,这老头就是这么认真。
这样深藏功名,淡泊名利的
清贫
日子,一过就是55年。
2011年1月4日,河南省委书记卢展工走访慰问困难户,走到了李文祥的家里。正是这一次偶然的走访,揭开了李文祥隐藏55年的特等功臣身份,出现了文章开头那一幕。
李文祥特等功臣的身份暴露后,卢展工书记感慨万千,
“这一包东西,了不得!这就是我们的英雄啊,革命战争年代出生入死,和平建设时期又这样安贫乐道,不问索取,这就是革命传统,这就是革命精神,这就是他们身上体现出来的平凡之中的伟大追求、平静之中的满腔热血、平常之中的极强烈责任感的‘三平’精神,全社会都应该向这些老英雄学习。”
在卢展工的号召下,河南全省掀起了一股学习老英雄李文祥的活动热潮,李文祥的事迹迅速传遍了全省乃至全国,感动了全国人民。2011年9月,李文祥
在第三届全国道德模范评选中荣获“全国敬业奉献模范”称号。
2012年,李文祥当选为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受到国家领导人李长春的亲切接见,李长春由衷称赞李文祥说,
“您不讲自己的光荣历史,只讲默默奉献,有很高的精神境界,值得我们大家学习。”
面对这些荣誉,李文祥很谦虚地说:
“我都这把年纪了,已经不中用了,党和政府还记着我,给咱家办了那么多事,真过意不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