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沉淀的“历史”记忆,唤起我们珍贵的精神“乡愁”

2022-06-02   中少大低幼

原标题:【端午节】沉淀的“历史”记忆,唤起我们珍贵的精神“乡愁”

端午来了:

《离骚》、屈原、包粽子、做香包、划龙舟……

这是作为成年人的我们对端午的印象。

古人的端午·我们的端午

我们孩子们的端午

也许,孩子们想知道的

不是“什么是端午”

而是“端午是怎样的”!

《中国传统节日故事》中《奶奶的丝线爷爷的船》,是国内著名儿童文学作家葛冰的作品。他用专业又亲和的文字,伴着奇特又温馨的插画,为现在的孩子们缓缓讲述了一段浓浓纯纯的端午故事。

故事以一位生活在城里的小男孩和他的家人为主角。

小石桥,大水牛,青石板路灰瓦房。

农历五月初,小男孩儿跟着爸爸、妈妈一起由城里回到老家,陪爷爷奶奶过端午节。

小花狗摇着尾巴,小黄鸡在地上啄米。张开双手飞奔的孩子,拿着礼物的配偶,站在家门口翘首以待的爷爷奶奶。三代人集合在乡土的稻田,飞驰而来的列车前,真实而美好。

爸爸想吃买好的包装粽子,爷爷却连连摇头,表示回家了自然要自己包那最新鲜的粽子来吃才好。祖孙三人泛舟河里采摘新鲜苇叶,爷爷撑船、爸爸采摘、男孩在船尾嬉闹,画面温馨自然。

到家后向奶奶学包营养健康的粽子。故事以一个城市小孩的视角,通过亲手包粽子、亲眼看赛龙舟等情节,描述一个不一样的、更具有中国传统特色的端午节,更通过故事体现了祖孙三代之间的亲情。

书中描写了:划龙舟、做香囊、包粽子……通过这些活动,构筑起节日的仪式感,我们在参与的过程中,渐渐地与传统亲近。而文化也在人们有意识地参与中,穿越时空、流淌到未来。但读完这些,内心会充斥着一种温暖、熨帖。

对于这本书,儿童文学理论家朱自强是怎样说的呢?

珍贵的精神“乡愁”

儿童文学理论家 | 朱自强

端午节是中华民族创造的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关于端午节的传说多种多样,而今流传最广的是纪念爱国诗人屈原,而包粽子、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代表性活动。

葛冰撰文、李莉绘画的这本图画书《奶奶的丝线爷爷的船》写的是“我”与爸爸、妈妈回乡下老家过端午节的故事。“回乡下”这一情节设定,使这个故事具有了内在的双线结构—城市与乡村的对比。“我”和爸爸、妈妈从城里带了大包小包的东西,其中就有给奶奶的“太艳了”的衣服;而“我们回城,带的包更多”,“我”带回的是爷爷赛龙舟时穿的衣服。这种现代城市与传统乡村生活的交流和互动,是当今处于现代化进程中的中国社会的一个缩影。

在作者的价值观中,显然更为珍视的是乡村生活所保留的农耕文化的端午节习俗。当爸爸拿出城里的“真空包装的粽子”时,爷爷说:“回了家,就要吃最新鲜、最好吃的粽子。”在爷爷眼里,乡下(故乡)才是“家”,而这个“家”有着城里没有的好。爷爷的这一价值立场,恐怕也是为作者所认同的吧。

在故事里,作者除了写到爷爷带“我”去采最新鲜的苇叶、奶奶包各种口味的粽子,还写到奶奶用丝线缠成小粽子,将驱邪气的香囊给“我”戴上;写到赛龙舟时打鼓的爷爷……将“奶奶的丝线爷爷的船”作为图画书的书名,显示了作者对传统节日文化的继承姿态。

这本图画书的绘画设计也别具匠心。封面上,“我”穿着爷爷穿过的赛龙舟时的衣服,学着爷爷的样子擂鼓,传递着继承传统文化这一信息;前后环衬中的照片显示出“我”的成长,而这种成长,与传统文化的滋养密切相关。在当今现代化的进程中,很多传统节日的风俗正渐渐远去,值得欣慰的是,《奶奶的丝线爷爷的船》这样的作品将作为沉淀的“历史”记忆,唤起人们的一种珍贵的精神“乡愁”。

一个个节日习俗,犹如一种纽带,联结着传统与现代、过去和现在,不仅营造了浓厚的节日氛围,也激活着人们的共同记忆,引发精神共鸣。

除了端午节,我们还有更多的节日故事,更多的经典文字与唯美插图,更多的精彩体验和您分享。

节日,是一把钥匙,孩子最期待的是节日,最熟悉的是节日,《中国传统节日故事》图画书选取了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和重阳节七大传统节日,以讲故事的方式,循循为孩子展现中国节日的博大与绚烂,拉近孩子与民俗文化的距离,帮助孩子了解中国节,树立中国心,体味中国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