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 是否由一人所作?

2024-10-18     钱江晚报

《红楼梦》有着许多未完的疑问,200多年来一直被考证研究。而其中经典一问——《红楼梦》是否由一人所作,却在杭州高中数学课堂有了新解法。

前天,杭州第十四中学举办青年教师基本功大赛,集团50多位青年教师站上讲台赛课。

“读过《红楼梦》的同学可能会感受到,书中前80回和后40回在各方面有很大差异。而自从胡适作《红楼梦考证》,一般认为前80回为曹雪芹所写,后40回为高鹗所续。”数学组陈煦文老师一开讲,吸引了同学和听课老师的注意力。

在数学课上,陈老师提出了文学研究问题:“文笔转变是一种主观感受,该用什么办法去证明,《红楼梦》前后不是出自同一人的手笔?”

每个人都有各自用词习惯,陈老师借用复旦大学李贤平教授的思路,用数学作红学研究。

“《红楼梦》每个回目中常见的47个虚词——之、其、或、呀、吗、咧、罢、可、便、就……统计出现次数,就可以作为各回目的数字标志。”陈老师引入了多元分析中的聚类分析法,将120回分成两类,前80回为一类,后40回为一类,证实了不是出自同一个人的手笔。

用数学方法解决文学问题,这种有趣的跨学科应用,在数学组其他老师的课堂也同样体现。比如,由植物讲到数学,向日葵种子、松果鳞片的排列,蕴藏着斐波那契数列与黄金分割的美妙:海盗分金,经典的博弈论问题,背后是数学归纳法的推理过程。

杭十四中副校长周忠辉听完课,发了条朋友圈分享体会:大自然是懂数学的,海盗也是懂数学的,而数学是懂曹雪芹的。

“集团化办学以来,学校青年教师数量增加,学校搭建平台,成立了‘青年教师学校’,助力其专业成长。”周忠辉介绍,“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就是其中一项活动,三个校区的年轻教师共同参赛,涵盖教育教学案例分析、写作及硬笔书法考核、学科专业技能演示以及计算机应用能力测试四大核心模块。”

他表示,在这些青年老师的课上,随处可以看到项目化学习模式、跨学科组织模式的影子。“课堂不光是获取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课堂以真实情境为载体,以真实问题为任务,以学科知识为解决问题的工具。在课堂中,知识是灵动的、是变化的,学生亲历知识的生成与应用。这样的课堂教学是对传统课堂的超越,是对师生的挑战。” 本报记者 戴欣怡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ab6ea699b9f5e1511c02935f519ea6f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