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上海最有文化底蕴的地方,却藏着杜月笙公馆和一段风云传奇

2019-08-23   荷小衣的分享

一提到上海,你会想到什么。是摩天大楼云集的外滩,还是传统的弄中石库门,还是民国时期的花园洋房?其实这些都是上海的特色。而这些背后与之关联的还有曾经的传奇故事。

今天我们就继续来分享上海充满书香气的一条老马路,绍兴路。绍兴路是中国上海市黄浦区西部的一条街道,东西走向,长480米。 绍兴路原名爱麦虞限路,1926年上海法租界公董局修筑,以意大利国王(意大利的开国国王)名命名。1943年汪精卫政权接收租界时改名绍兴路。

绍兴路5号

49年前是上海南市电力公司老板朱季琳(1874-1952)的住宅,如今是上海新闻出版局和版权局。房子的原主人,是当年华商电气公司和合众轮船公司的老板朱季琳。可能他的名字大家比较陌生,话说朱老板有一个舅舅叫做马相伯,正是复旦大学的创始人,于右任和蔡元培的老师。他的华商电气公司背后最大的靠山,名叫杜月笙。

绍兴路7号

黄浦区历史文物保护单位绍兴路7号使用单位沿革。自1930年始建后, 有过三个身份,一是最早的“中华学艺社”,二是后为教育家朱经农寓所, 三是49年后成为上海文艺出版总社。至于网上传闻的绍兴路7号是不是张群公馆, 本文文尾有专门的阐述。绍兴路7号旧址是中华学艺社,是民国期间极为重要的学术社团,在学术研究、教育、出版等方面影响巨大。民国时期与中国科学社齐名的综合性科学团体。

绍兴路9号

前法国警察俱乐部 ,现是上海昆剧院。建于1935年。这幢屋子49年前,内设舞厅、剧院、咖啡室、吸烟室,供法国公董局的警察及其家属消遣。 五十年代,绍兴路9号改作京剧院。自1961年起至今,为上海昆剧团所在地。

绍兴路27号

绍兴路上的27号,三层楼的法式洋房,海派与欧式风格建筑的完美融合。曾经是杜月笙的房子,现在这里经营的是一家全上海数一数二的正宗的上海本帮菜花园饭店。也是举办小型婚礼的圣地。

从十六铺鸿元盛水果行的一个乡下学徒,到青帮大亨,杜月笙在上海滩留下了数不清的故事。故事里自然少不了女人——五个姨太,七个公馆。绍兴路54号是杜月笙安置四姨太姚玉兰的寓所。解放后,上海人民出版社入驻其间。这幢花园洋房先后加入了上海商报等传媒单位,是绍兴路上有名的“文化制造厂”之一。去公馆是要经过一个花园的。顶棚上的紫藤曾帮怕晒的四姨太遮过太阳,据说院子里种的是四姨太最爱的茶花,一副寂寞美人的姿态。

1929年四姨太姚玉兰嫁给杜月笙后,因杜月笙三位太太的一致排斥,姚玉兰很久都没能搬进杜公馆(上海宁海西路182号)生活。故杜月笙在绍兴路27号的这座老洋房里,为四姨太姚玉兰添置了住所。1946年五杜公馆太太孟小冬也入住于此。

杜月笙喜好京剧,有"天下头号戏迷"之称。当年,上海滩红极一时的名伶姚玉兰与其母(筱兰英)、其妹(姚玉英)以唱京剧小曲谋生。某日,杜月笙看戏之时,看中了她们的美貌,便托媒人提亲。1929年,42岁的杜月笙娶了姚玉兰为四姨太。

四太太姚玉兰:是旧上海滩红极一时的名伶,出身“梨园世家”的她不仅貌美如海棠,而且还拥有技压群芳的唱功。姚玉兰出身于梨园世家,母亲是京剧老生,父亲也是唱青衣的,从小跟随父母学戏,很小的时候就已经有了出色的能力,进行登台演出。由于父母的影响,她既可以唱老生,也可以唱青衣,是个出色的戏曲演员。

绍兴路除了这些知名老宅和传奇人物的故事外,一条15分钟就能走完的马路还汇集了上海众多的出版社、文艺咖啡馆和花园洋房。一家家庭院式的咖啡,可供你停驻的时候歇脚,张国荣曾说过,在上海有两个地方,他一定要去看看,一个是虹桥沙逊别墅;另一个是绍兴路上尔冬强开的汉源书屋,2017停业后,又在瑞金二路374号重新开张,改名为“汉源汇”。

汉源书店曾吸引过无数像王安忆、北岛、王朔、陈丹燕、金宇澄这样的文人墨客光顾的汉源书店,也是当年上海滩的第一家咖啡茶座书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