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徐大维
首发:公众号良大师(ID:liang_da_shi)
前两天,外地出差,见了几个老同事。可能是有人发了朋友圈,于是我的行踪暴露了。
第二天上午,收到一个陌生人加我微信,说是我之前的老同事。但我却想不起他是谁了,只觉得名字挺熟的。
后来,聊了会儿才想起来确实打过交道。那时我在总部,他在机构,我是他们的督导,经常审查他们的数据。而他就是负责数据分析和上报工作的。
那时,总部有一个指标需要达成。那个指标很虚,和业务发展没有一毛钱关系。但是总部的要求很强硬,要求机构必须达成。
如果达不到要求,整个机构奖金的一半可能会泡汤,这可不是一个小数字。
这家机构所有业绩的指标都很好,只是要达成的那个指标一开始很差,后来竟神奇般地攀升了起来。
我感觉有点不对劲,深入调查后发现,他们有数据造假的嫌疑。我面临两个选择:
一是,如实上报,因为这是我的职责;
二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我想了很久,最终选择二......
我知道,从工作角度来看,这不对。虽然我只是一种不作为,但也可归为渎职。
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那机构所有人都做的很辛苦,而且也换来了该有的成绩。
我觉得因为一个扯淡的指标,将人家全年的努力都抹杀了,真有点于心不忍。
况且,负责数据的那哥们人很不错。在日常交流中,我感觉他做事认真负责,为人厚道,他这么做也是为了整个机构。
如果这事儿爆光了,他是首当其冲的受害人。内部处罚很重,他的仕途也会受到影响。两害相权取其轻,所以,我坏了规则,没再追究这事儿......
这哥们现在已经跳槽到另外一家同行公司,位高权重。
他说,如果当时因为这事儿受了处罚,就有了污点,不可能有现在的位置。所以,他很感激我......
我不是说这么做一定对,甚至回想起这事儿,我还一直陷入一种矛盾之中。
恪尽职守应该是一种职业素养吧?
可当与人之常情发生冲突时,到底应该如何调节?
我们应该理性遵守那些明文戒律呢?还是可以适当的以感性良知为决策依据?倘若以感性良知来决策,那么底线又在哪里?......
这些问题,实在难以回答。也许只有在具体的场景中,才会有确切的答案。
类似的事儿,高中时我还干过一次。我们学校在山区,军事化管理,校风很严,曾有学生偷了别人的文具,便被勒令退学。
一次凌晨 4:00 左右,我去教室读书(良叔很刻苦的),发现教学楼有一个影子。似乎对方也发现了我,迅速躲进了厕所。
我意识到可能遇到贼了。我有路见不平的心,但是又害怕冒然进了厕所被袭击,所以就站在外面,僵持着......
大概过了半个小时,天都快亮了,那个黑影出来了。
我一看,天呐,我竟然还认识他。
他是一个复读生,我们经常一起打篮球。
虽然不熟,但是都知道对方。
他颤抖地说,自己是第一次做这事儿。
还给我看,他偷的都是词典之类的东西。他说值钱的东西他都不敢拿。
这些词典也卖不了多少钱,只是多少能改善一下伙食。(他家在山里,条件很差。)他求我放过他,千万不能说出去。
我也不知道该怎么办,就让他先把词典放回去,他赶紧点点头,一溜烟地跑了......
那个年纪遇到这种事儿,也是个考验。那时的我,很单纯,也很向上,觉得这种事儿,还是要告诉学校。
因为这是犯罪啊,我怎么能纵容呢?
可是,又觉得会不会将人家的前途给葬送了......
无奈,给我妈打了电话,说明了缘由。
没想到老妈很坚决,不让我告诉学校,她说:“你去找那孩子说一下,以后不要再犯错。如果再发现他干这事儿,就会告诉学校。”
我照办了,那老兄自然是千恩万谢。
后来,听说他考上了985院校,现在是一家机器人公司的创始人。据说已经拿到了C轮融资......
我讲这两件事儿,都是真实发生过的。
写了,也不是想讲什么大道理。
就是想借机感慨一下,我们生活在教条的世界中,这些文字组成的框架,左右着我们每一个人。
但是,细想一下,这些框架往往在真空下生成,到了现实中,总会有模糊不清的地方。我们到底是该秉承,还是打破呢?
也许每个人有不同的决定。但是,千百万年,进化而来的我们,也许在心底已经为每个场景匹配了答案。
当你遵循这个答案时,已经无所谓对错了。仅仅是心底有个声音在告诉你,你应该这么做......
好了,这次话题就聊到这里。你有没有遇到过两难境地?欢迎留言告诉大家。良叔小随天天见,再坚持20天。
-END-
这么好的天,怎么能辜负呢? ——摄于2019年11月15日
本文作者:徐大维,畅销书《超级个体:打造你的多维竞争力》作者,公众号良大师主笔,原平安集团渠道总监,香港理工大学管理硕士,知名培训顾问,简书签约作者。欢迎关注公众号良大师(ID:liang_da_shi)。
点击扩展链接,跟良叔学多维竞争力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aLlNdm4BMH2_cNUgYsEQ.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