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日利亚联邦共和国(The Federal Republic of Nigeria),是西非东南部的国家。该国东邻喀麦隆,东北隔乍得湖与乍得相望,西接贝宁,北界尼日尔,南濒(大西洋)几内亚湾(海岸线长800千米),陆地总面积92.3768万平方千米,首都阿布贾(1991年12月,从拉各斯易址于此)。
注意,几内亚湾是西非沿岸大西洋的一部分,赤道与本初子午线(0°经线)在此交汇。几内亚湾与南美部分海岸线基本一致(地质、地貌相近),是大陆漂移(板块构造)学说的论据之一。几内亚湾多火山岛,地势崎岖多山(玄武岩的熔岩高地)。在近岸处多浅滩、潟湖和红树林,大陆架上则富含石油资源。
尼日利亚的自然
尼日利亚地形复杂多样,地势北高南低。尼沿海为带状平原,多沙洲、沼泽和潟湖,南部是低山丘陵(海拔200—500米),中部为尼日尔河—贝努埃河谷地。此外,尼的北部和东部(边境)高地,平均海拔900米(最高峰谢雷山,海拔1780米),西北和东北分别为索科托盆地和乍得湖盆地。
注意,尼日尔河全长4200千米,是仅次于尼罗河和刚果河的非洲第三长河。尼日利亚国名,即源自境内尼日尔河(Niger River),意为“尼日尔河流经之地”。如今对黑人的蔑称“nigger”,一说即源自尼日尔河(流域)——近代的黑奴贸易中,不少黑奴就是尼日利亚人(一说来自拉丁语“nigreos”,本意为“黑色的”)。
尼日利亚大部属于热带草原气候,总体高温多雨,全年分为干湿季,年均温为26—27℃,自北向南年降水量为200—3000毫米。尼日利亚的沿海地带,属于热带雨林气候(受海洋季风及暖流影响)。此外,尼日利亚大部终年“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显著,亦盛行季风(西南风、东北风),故又有资料将之归为“热带季风气候”。
尼日利亚的历史
尼日利亚是非洲文明古国之一。8世纪,扎格哈瓦游牧部落在乍得湖周围建立了王国。10世纪起,约鲁巴族在尼日尔河下游建立了伊费、奥约和贝宁等王国。11世纪前后,豪萨族在尼北部地区建立了七个城堡王国,又称“豪萨七邦”。15世纪,尼大部为桑海帝国(西非黑人土著王国)征服。
1472年,葡萄牙入侵。16世纪中叶,英国入侵。此外还有荷兰、法国等殖民者相继侵入,贩卖奴隶。1861年,英国在拉各斯建立殖民据点后,不断向内陆扩张。1900年,南、北尼日利亚均沦为英国的“保护国”。1914年,正式沦为英国殖民地,称“尼日利亚殖民地和保护国”。
1947年英国批准尼日利亚新宪法,成立联邦政府。1954年,改称“尼日利亚联邦”(取得内部自治权)。1960年,正式宣布独立(英联邦成员国)。1961年,英托管地喀麦隆北部并入。1963年10月1日,成立尼日利亚联邦共和国。但是,在独立后多次发生军事政变,长期由军人执政。
尼日利亚的社经
尼日利亚的总人口为2.06亿(居非洲首位),全国有250多个民族(部族),其中人数较多的是北部豪萨—富拉尼族(占全国人口29%)、西部的约鲁巴族(占21%)和东部的伊博族(占18%)。尼的官方语言为英语,通用豪萨语、约鲁巴语和伊博语。其中,北部居民多信伊斯兰教,其他信基督教及传统宗教。
尼日利亚是非洲第一大经济体,国民生产总值居非洲前列——2021年,尼日利亚的国内生产总值(GDP)为4415亿美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是2089美元。石油工业是尼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尼联邦政府财政收入的85%,国内生产总值的20%—30%来源于石油行业),其他产业发展滞后(基础设施落后)。
随着石油工业兴起,尼的农业迅速萎缩,产量大幅下降(全国七成人口从事农业生产),粮食不能自给。工矿业层面,尼的矿产资源丰富(石油、天然气、锡、煤、石灰石等),有炼油、炼铝、石化、钢铁、纺织等企业,电力(以水电为主)工业较为发达(但电力供应严重不足),多数工业制品依赖进口。
飞地,听起来是不是很神奇?它指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一部分土地,被其他国家或地区包围,与本土没有陆路相连。飞地有时候是历史遗留的问题,有时候是政治博弈的结果,有时候是自然地理的巧合。飞地的存在,给当地的居民带来了不少的麻烦,也给我们的地理知识增添了不少的趣味。今天,我们就来盘点一下世界上最大、最复杂、最奇怪、最有趣和最危险的五个飞地。
最大的飞地:美国阿拉斯加州
阿拉斯加州是美国面积最大的州,也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飞地。它位于北美洲西北部,与加拿大相邻,西边是白令海峡,与俄罗斯隔海相望。阿拉斯加州面积171万平方公里,如果当做一个独立国家,可以排名世界第17位。
阿拉斯加州原来属于沙俄,1867年被卖给美国,价格只有720万美元,折合每平方公里不到5美元,这可能是史上最划算的买卖之一,因为阿拉斯加州富含石油、天然气、金属等资源,还有壮观的冰川、火山、森林等自然景观。阿拉斯加州目前人口约75万。
最复杂的飞地:印度和孟加拉
印度和孟加拉国之间原有超过200个飞地,其中印度在孟加拉国有106个飞地,孟加拉国在印度有92个飞地。这些飞地的形成和历史有着复杂的渊源,给当地居民带来了很多不便。2015年,两国达成协议,互换了162个飞地,使得数万人的国籍得以改变。
两国飞地主要集中在孟加拉国北部和印度西孟加拉邦大吉岭地区交界的地方——库奇-比哈尔地区。这里拥有世界上最大的飞地集群,同时也是世界上地理划分最复杂的地方,这些飞地中有双重飞地(即在飞地中的飞地),甚至三重飞地(即在飞地中的飞地中的飞地)。
最奇怪的飞地:西班牙的休达和梅利利亚
两地都位于摩洛哥北部,除了海岸,被摩洛哥完全包围。两地与西班牙隔地中海相望,可以通过空运或海运与西班牙本土联系。两地面积都在20平方公里左右,人口也都不足10万,经济主要依赖渔业、旅游业和军事基地。
摩洛哥不承认西班牙对两地的主权,并要求收回这片土地,因此两地与摩洛哥之间经常发生冲突和紧张。对此,西班牙也不妥协,因为两地是西班牙在非洲的领土,也是欧盟与非洲的边界,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因此拒绝进行任何谈判或公投。由于两地是欧盟的一部分,因此每年都有很多非洲移民试图越过高墙和铁丝网进入两地,并希望从那里再进入欧洲大陆, 西班牙政府为此加强了边境的安全措施,并与摩洛哥合作遣返非法移民。
休达
梅利利亚
最有趣的飞地:巴勒
巴勒是位于荷兰和比利时边境附近的一座小城,人口不过几千,但这里有世界上最有趣的飞地。比利时在荷兰有22块飞地,在这些比利时的飞地里,又有荷兰的7块“双重飞地”。说起来很绕,但实际上更绕。这些国境线并不仅存在于地图之上,每一段都会在小城内标出,好让你知道你在哪国。
除了分割街道,国界还会穿过民宅、餐馆、咖啡馆、超市……由此就会出现一些神奇的情况:在一个国家买东西在另一个国家结账、一家人的卧室在荷兰而卫生间在比利时、一桌吃饭的朋友分别坐在两个不同的国家……虽然听着混乱,但实际上巴勒居民的日常生活并没有因飞地受到太大的影响。因为比、荷两国都同属欧盟申根区,没有边界控制,所以,大家都可以自由的穿行在这些复杂的国界之间。
最危险的飞地:俄罗斯加里宁格勒州
加里宁格勒州是俄罗斯联邦最小的州,也是目前最危险的飞地。它位于波罗的海东南岸,与立陶宛和波兰相邻,面积约1.5万平方公里,人口100多万。
加里宁格勒州原来是东普鲁士的一部分,二战后被苏联占领,并以苏联领导人加里宁命名。它是俄罗斯的一个重要的军事基地,有大量的士兵、坦克、导弹和战机部署在这里。加里宁格勒州的地理位置非常敏感,它是俄罗斯在波罗的海的唯一出口,也是北约在东欧的最大威胁。近年来,随着俄罗斯和西方国家之间的紧张关系升级,加里宁格勒州成为了一个潜在的冲突点,如果爆发战争,它可能会成为第一个遭受打击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