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信临死前,大喊三字,现在成为年轻人酒桌上的“口头禅”!

2022-08-27     陪伴在身边才是拥有

原标题:韩信临死前,大喊三字,现在成为年轻人酒桌上的“口头禅”!

明代袁凯有诗言:“气高真傲兀,头白自漂沦。”世人常有心高气傲之徒,然其中少有大才之人。若大才之人,怀傲气,虽有所成就,却不免自我束缚,落得悲凉结局。

纵观中国数千年的历史,战争一直是时代的主题。正所谓“时势造英雄”,战争除了给百姓带来痛苦之外,还会诞生流传后世的名将。在今天人们眼中,中国古代名将可谓是众星闪耀,比如白起、孙武,我们今天故事的主人公同样是一位不世名将,他就是秦汉时期的韩信。

提起韩信,人们第一时间想起的可能是胯下之辱,但是,通过后来的历史发展,人们意识到韩信忍受胯下之辱,并非无才无能,而是一种大丈夫的隐忍。韩信在进入刘邦的阵营之后,大展自身才能,为西汉的建立,创下了不世之功。

虽然韩信战功卓著,但是,他的人生却是以悲剧结尾的。在韩信临死之时,他大喊三个字,而这三个字也随着他的事迹,流传到了后世,成为现在年轻人酒桌上的口头禅。那么,韩信到底因为什么而死?临死之时,他又喊出了哪三个字呢?

这一切都还要从韩信拜将说起。韩信的前半生可谓是屈辱至极,但他本人坚信总有一天,自己无双的才能能够展现在世人面前。然而,现实总是残酷的,虽然韩信生逢乱世,但是,他却没有机会证明自己,先后在项羽、项梁处碰壁。

韩信来到刘邦阵营后,低微的职位让他根本没有话语权,何谈封王拜爵。一天夜晚,韩信忍耐到了极限,他决定逃走,另择良处。萧何在知晓此事之后,急忙骑马追寻,最终将这员不世名将留在了汉营,也有了萧何月下追韩信的千古佳话。

在萧何的极力劝说下,刘邦决定重用韩信,并举行拜将仪式,来体现自己的重视,自此之后,韩信在刘邦麾下,立下了赫赫战功,成为战胜项羽军队的决定性力量。韩信凭借着自己的战功,被刘邦封为齐王,当时可谓是风光无限,然而垓下之战刚刚结束,项羽死后不久,刘邦就解除了韩信的兵权,并将他从齐王改封为了楚王。

随后不久,韩信又因涉嫌谋反,而被绑送到了西汉都城洛阳。虽然韩信并未因此事落得身死的下场,但是,他又从楚王降封为了淮阴侯,这让心高气傲的韩信如何能够服气。其实刘邦将韩信的权力一降再降,是出于保护他的目的,希望他能从中学会收敛,知晓进退,只不过,后来事情的发展证明韩信未能懂得刘邦的苦心。

此后,刘邦一直将韩信留下洛阳,希望韩信能在这个权力中心,找到靠山。凭借着自己卓越的能力,韩信原本是各方势力的香饽饽,十分受欢迎,但是心高气傲的性情,让他看不起所有人,致使他得罪了全部势力。到了这种局面,韩信卓越的能力反而成为了其他势力的威胁,都想将他除之而后快。

尽管刘邦有意庇护韩信,但是,刘邦也无法做到时刻关注他。在公元前197年,刘邦亲自带兵平反,原本他想要带上韩信,但是韩信以生病为由留在了京城。刘邦走后不久,有人向吕后汇报,称韩信有反叛谋逆之举。

为了防止有意外发生,吕后找来了宰相萧何商量处置韩信的方案,二人敲定方案之后,按计划实施起来,韩信因不察而被骗入宫,之后被吕后所擒。为了夜长梦多,吕后决定当场处死韩信,韩信在临死之时,大喊“我不服”三个字,只可惜,他的呼喊并不能拯救自己的性命。就这样,一代名将陨落,吕后随后又斩杀了韩信三族,以绝后患。

韩信“我不服”的三字悲呼,随着他的事迹,流传于世,到了今天,这三个字成为了年轻人酒桌上的“口头禅”,不过,“我不服”这句话虽源自韩信,但这些酒桌上的年轻人恐怕并不知晓,他们只是用这句话来表现自己的好强心理。

透过韩信的事情,不难发现,能力是把双刃剑,除了能带来名利,也能带来灾祸,这主要取决于有能之人的性情与眼识。今天的人们,可以学习韩信的隐忍,却不可学他身上的傲气。在学习、生活和工作之中,傲气十分有害,它会妨碍个人的进步和发展,进而影响个人的命运,希望人们能够以韩信为戒。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a35c1f7a048d8a08a2b1a2060220dc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