妇女节还未走远,“歧视女性”让儒家背锅千年

2023-03-10     人文传媒网

原标题:妇女节还未走远,“歧视女性”让儒家背锅千年

一些将女性不平等归咎于历史文化积淀,进而对代表华夏主流文化的儒家思想展开批判,实属不学无术了。

01

孔子是否歧视妇女?

孔子一生很少论及女性,最为人所熟知的是“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

让人怀疑孔子和儒家似乎歧视女性、强烈主张男尊女卑、“三从四德”。

但孔子幼时丧父,在母亲颜征在的教导下才成长为一代圣人。

颜征在,源自网络

他所主张的“仁爱”思想,虽然出发点仍旧是爱有差等,但也是在孝敬自己父母和他人父母之间的优先问题,而不是说只孝敬父亲。

再说,古代社会中的家庭是“男有分,女有归”,“男主外,女主内”,女子没有像男子那样受教育。

女性在经济上难以独立,导致人格上也很难独立,心智和视野难免狭小,才会出现“难养”,难以相处的情况。

因此,孔子的话只是在描述一种事实和现象,而非一种带有歧视性的价值观判断。

孔子夫妇,源自网络

而且,即便是孔子这句话是真的在说女性,也丝毫不影响孔子的伟大,而是可以看到孔子有血有肉,可爱的一面。

众所周知,孔子有很长的时间周游列国,孔子的夫人在后方将家务打理地井井有条,教导孩子也非常出众。

02

儒家经典中尊重女性体现

《礼》记中说:“丧,父母,三年;妻、后子,三年;伯父、叔父、弟兄、庶子,其;戚族人,五月。”

也就是说,儒家认为服丧,为父母要服三年,为妻子和长子要服三年;为伯父、叔父、弟兄、庶子服一年;为外姓亲戚服五个月。

如果以亲、疏来定服丧的年月,则亲的多而疏的少,那么,妻子、长子与父亲相同。

如果以尊卑来定服丧的年月,那么,是把妻子、儿子看作与父母一样尊贵,而把伯父、宗兄和庶子看成是一样的。

图片出自网络

生而为人,当然是自己的家庭优先,这就包括了自己的父母、爱人、子女。

在儒家仪式中,“取妻身迎,祗褍为仆,秉辔授绥,如仰严亲;昏礼威仪,如承祭祀。”

娶妻要亲身迎接,穿着黑色下摆的衣裳,为她驾车,手里拿着缰绳,把引绳递给新妇,就好象承奉父亲一样。

婚礼中的仪式,就象恭敬地祭祀一样。

禽滑厘,源自网络

诚然,婆媳关系、翁婿关系到现在都是伦理剧的主题,每个家庭都有其特殊的一面。家庭和睦,考验的是每个男人的斡旋能力。

但就尊重女性这个层面来说,是不是儒家更为友好?

03

正视不平等,不要乱批判

判断女子地位如何,一个很重要的标志便是受教育权。

儒家重视对女性的教育,体现在“女四书”的女子教材。

包括东汉班昭的《女诫》、唐代宋若昭所作的《女论语》、明代仁孝文皇后所作的《内训》及明末儒者王相之母所作的《女范捷录》。

班昭,源自网络

这些教材对于形成完善的家庭,进而能培育出优良的子女,也是有所帮助的。

儒家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既要“齐家”,又要“女主家内”,女性当然重要。

中国人称呼妻子为“太太”,太太这个词源于周朝的三位妇女,周文王的祖母太姜、母亲太任和妻子太姒。

这三位女性所生所养的儿子都是圣人,王季、文王、武王、周公,奠定了周朝八百年的基业和中国古代的许多典章制度。

太太隐含代表圣人的母亲,你说地位高不高?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a1eef53aa9b444075fa6c4771ba1eff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