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自己有三关,你败在哪里?

2019-09-16     法图曼

改变有不同,学习做家长是一个改变思维方式的事情,同时也是学习一种新技能,属于难度最高的一种改变,其过程曲折而又有起伏,需要的时间也会更长;而身体的改变比如减肥、跑步、健身,难度没有意识层面的改变那么大,需要的时间也会相对短一些。虽然难易程度不同,周期也不同,但我们大部分情况都要经历三关,每个人的计划在改变的道路上夭折,虽然原因各不相同,但有很多共性。

改变有三关,你在哪里败下阵来?

第一关:新鲜期

还记得我们在新年立下的那些志向吗?减掉10斤、读50本书、跑步、创业……到年终总结的时候,有多少人实现了愿望呢,很多新年伊始立下

的志向,还没等到新年结束就已经夭折了。

抵御变化不能说明你有问题,只能说明你是人类中的一员,这就和我们的体温恒定一样,是这种稳定让人类在世界得以生存的。而很多人却因此开始谴责自己,认为自己不行,这种挫败感让很多人选择放弃,都说目标重要,而给我们带来挫败感的恰恰就是目标。

目标可能根本不是我们内心真正所想,可能来自人云亦云,可能来自看到别人创业你也立志,其实朝九晚五享受天伦之乐的生活才是你所向往的;看到别人瘦身你也节食,其实和三五好友享受美食是你生活的重要乐趣;也许你羡慕别的妈妈轻声细语地和孩子说话,但咱就是个雷厉风行、有啥说啥的痛快人,装得了一天装不了一辈子啊。

目标可能太过“高大上”,就像爬山,山顶看都看不到,爬了半天没什么进展,哪还有力气再爬。

比如减肥,很多人最开始定的目标太高,一个月瘦10斤,不吃任何不健康食品,每周锻炼7天,刚开始几天都进行得良好,体重秤上的数字直线下降,但99.9%的凡人是无法忍受清教徒式的禁欲生活的。当你实在忍不住狂吃完一袋薯片的时候,你会觉得自己不能成大事,于是先谴责,谴责之后就坦然把冰箱里的冰淇淋也一起干掉,话又说回来,谁让薯片太咸,正好要靠冰淇淋中和一下呢。

比如学习做妈妈,我们给自己定下的目标是:不吼不叫,从容应对任何挑战,做一个“圣母”。刚开始几天,家里的小朋友也因为我们的改变感到很新鲜,但小孩子总会在我们最没有耐心的时候来挑战我们。实在不知如何处理撒泼打滚的孩子,妈妈大吼一声在所难免,但这和我们的目标背道而驰,于是我们自已贴上“我不是好妈妈”的标签,索性放弃。

人们通常认为目标是激励我们的动力,但当你一提起它心里就发紧的时候,目标有可能已经给你带来反作用了,它在时刻提醒你:你不行,还差得很远。它会减弱人们对过程的享受,最终导致人们停止前行。

第二关:斗争期

首先恭喜你,至少过了第一关,人们初次尝到了改变的喜悦,每日打卡晒朋友圈得到诸多赞美,会以为前途无限光明,但世界不是按照我们的预期发展的,我们不可能每天靠着打鸡血过日子,慢慢地各种意外开始出现。

我有一个学员给自己制订了学英语计划,她的计划是,每天早晨送完孩子,回到家先学习2小时,开始两个星期进行得非常良好,但忽然有天孩子生病了,一个星期没有去学校,于是她学英语的计划泡汤了。她非常气馁,于是彻底放弃,再也不敢面对自己跌倒的战场。

在这里出问题的往往是我们的计划,如果我们不能把出错当成人生常态,我们的计划就会太脆弱,太挑战人性,缺乏弹性。

第三关:稳定期

每一个走到这一关的人都应该为自己鼓掌,但是很多到了这个阶段的人,还是觉得自己不够好,似乎永远无法登顶;还有的人达到一个目标之后就不知何去何从,我们身边不乏这样的例子,那些玩命考完钢琴10级的孩子,从此不再碰钢琴。我基本常年保持着体重上下变化不超过两三斤。认识我的人都知道我是一个在身体管理上比较自律的人,但我也希望自己的身材更健美一些。

在我众多的妈妈学员中,有的妈妈学习了各种教育学、心理学的课程,真的是由内而外地发生了很多变化。她们不仅自己变得更加有智慧,还去讲课帮助更多的妈妈,但她们总是觉得自己做得还是不够好,为自己偶尔的发飙感到内疚。

这就好比一个人在不停地地爬山,而不给自己一丝闲暇去欣赏“会当凌绝顶”的美好,我们需要给自己奖励和认可,这个奖励不一定是物质的,可以非常简单,哪怕是对自己说一句“你真的很了不起!”

写下这段文字的此时此刻,我在内心为我的自律鼓掌,一下子我又觉得力量倍增,人生要是变成了一场苦修,岂不本末倒置?

提问:

我们如何找到合适的目标?

如何帮助自己建立稳定的习惯?

我们又如何让习惯的养成更加持久呢?

关键是

提问:

我们如何让自己变成自己希望成为的人,但又同时享受一路走来的每个时刻呢?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_sv_RW0BJleJMoPMn3V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