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你所不能忍受的环境里获得自由

2020-02-11     法图曼

我们现在所面临的时期,相信大家都会认同为前所未有的特殊经历。有人理解为困境,有人理解为逆境,也有人理解为商机,肯定也有人理解为契机。但不管怎样,我们似乎都无法借鉴前人的经验,来去战胜这场战役。我们唯一能做的是,用自己的能力创造出更多的可能性。行业都开始跨界了,全民成了厨子,医护成了战士,老师成了主播,机关干部成了门卫,妈妈成了神兽,只有孩子们依然是神兽。哈哈~~~当然这是个段子,有趣也很在理。

的确,某种程度上,我们被限制了,无奈要宅在家里,等待被允许。但我们所有人都知道这是一种对所有人的保护,所以遵守它成了我们一致的选择。

这让我想一本书的作者说的话,特别好。他讲的是自由,他把自由分了三类理解方式:

第一种就是很肤浅的理解,就是为所欲为。

第二种理解就是说我要有理智,要理性地、明智地选择;

第三种就是比较高层次的,就是说像康德所讲的,自由,实际上是意志的自律。

自律,自己给自己立法。他说这个法是自己立的,不是别人给我立的。这就叫自由了。所以,自由它是有一个上升的过程。

很多人,包括现在很多哲学家都不理解第三个层次。就是说人为自己立了法,那还能自由吗?你就受这个法的限制了。其实那就是真正的自由,那才是自由。


我想,孔子说的“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应该就是这个道理。孔子给自己立的法,要比外在的世界立的法要严得多。所以他也自由得多,才到了自由的境界。

我们一般所以为的为所欲为,实际上,是受人的动物性冲动支配的。这是不自由的。这是控制不住自己的。那种自由是一种非常表面的自由。被人的欲望驱使,甚至有时候会做很多伤害自己,伤害别人,或者事后追悔莫及的事。

当然我们也可以像合理的利己主义那样,用一种明智来安排自己,来选择自己的、对自己有利的东西,所谓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或者合理的利己主义者,都可以使自己过得很幸福。但是那实际上归根结底,还是基于自己的利益的考虑和动物性的需要。所以,这并没有超出动物性,我们还是受一种本能的规律所支配,那还不能算真正的自由。

真正自由应该是精神上的自由,那就是自律。就是我自己给自己定一个规则,我自己得遵守,那就是已经排除了外界的干扰,我不是出于本能,也不是出于利益考虑,我是出于应该,我觉得应该,这就是到达一种道德境界了。

就康德所说的道德法则,我的道德法则是自我立法。我做一个道德的人,是不受任何动物性的东西所干扰,所影响的,而是我自己愿意的。那才是一个自由人。

但如果道德法则,是先人给你规定的,圣人给你制定下来的,那有可能是枷锁。但是如果道德法则,是出于你自己的理性,像康德所讲的,出于所谓的绝对命令。所谓绝对命令,就是说用你的理性去想我的行为的准则,要能够成为一条普遍的法则。就是用孔子话来讲,就是“有一言可以终身行之者”。孔子就是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有一言终身行之者。因为这是可以终生持守的,不受任何东西影响。那么这样一条法则,是你自己定的法则,恰好说明了你的自由意志。


说多了,想表达的就是,我们现在不是失去自由,​反而在拥有自由。


其实说到我们在家里的这段日子,真的可以当作修行,因为全国都在​陪你,好过自己孤独的修行吧??最近看了一​个故事很受触动,分享给大家!!(​非常感谢你能看到这里,我今天的罗嗦好多,下面这个故事就是给你最大的回馈吧!因为不是我写的,肯定不会枯燥无味。​)


丹津•巴默,英国人,出生于上世纪40年代。青春年少时有过短暂的虚荣追求,但从二十一岁起便放下尘缘,前往印度,追随藏传佛教上师,成了一名比丘尼。


后来,丹津•巴默便开始了长达十二年的雪洞闭关。

这个洞穴是位于海拔13200尺喜马拉雅山边上的一个深洞,既没有圆整的入口,也没有平滑的泥土地,它是如此的贫乏,以至于根本无法作为她温暖舒适的居住地。

其实,它只是山崖壁上的一个突起,其它三面都暴露在外。洞顶呈倾斜状,人在里面直不起身,必须弯着腰。这个洞穴最多只是一个简易的避难所,里面小的可怜,最宽处只有十尺宽六尺深。

然而,她却在这里,从33岁生活到了45岁。

每天,她只吃一顿午餐,都是相同的食物,米、木豆、蔬菜。冬天的夜晚,温度会低到零下35度,伴随着号叫的风声,冰雪在洞口堆积。但她也只是在中午烧一次炉火,煮午饭。洗澡很简单,不过一个水桶而已。

在洞穴里,没有电视机、收音机、音乐、小说。事实上,除了宗教书籍外,什么书也没有。她彻底远离任何形式的娱乐活动。


在所有世俗享受中,最极端的是她连一张床都没有。这并不是因为洞穴里放不下一张床,而是她不要床铺。她追求的是最严格的修行方式,她训练自己不睡觉。

在这个洞穴里,她从不曾躺下过,她每天晚上都是笔直地坐在冥思座上。

她说:“我不缺任何‘奢侈品’,我拥有所需要的一切。”

如果说,这一切与物质、舒适生活、娱乐消遣有关的生活,她都可以不需要,但她还得面对最艰难的一项苦修,那就是孤独。



夏天,她偶尔会看见一位牧羊人,有时某个朋友会访问她一两天。


但每年大部分时间她都是独自一人,在冬天大雪封山的日子里,大雪将她与外界完全隔绝开来。而最后在洞穴的三年里,她几乎没见过任何人,只有各种各样的动物。

而她却说:“我从没有感觉到寂寞,甚至一分钟的寂寞也没有。”

除了孤独外,她还得要面对疾病。

在洞穴里,她常常发炎,然后发高烧,但没有任何医疗,她就那么活下来了。有一次,她长期闭关,结果帮她运送简单食物的人没有如期而来。她没有选择,只有依靠剩余粮食,勉强维持,几个月后,食物更加稀少。虽然她活了下来,但已是命悬一线。

她说藏人有句谚语——


如果你该生病,你就生病;

如果你该死去,你就死去。

是的,比面对疾病更可怕的是直面死亡。

一年冬天,大风雪持续了七天七夜,冰雪越积越高,超过了她的洞门,直到她意识到自己被活埋了。一天天过去,没人来救她。在这段时间,她做了最后与最大的修炼。她仔细观想,自己的身体在土地里腐化了,活在火葬的热度中融化了。

这样的观想带来了两方面的影响,一方面它减轻了死亡来临时的惊吓,另一方面它理清了剩余生命中重要事情的顺序。

她说:“我真正觉得自己要死了,而我有许多时间来思考它。很有趣,我并不担忧。我想:如果我该死,那就死吧。我不害怕,看看将要发生什么事情,这真是太精彩了。”

离开洞穴后,巴默重新走向人群,却丝毫没有在与人相处时变得困难。

她说:


我获得了一种内心的真正的自由,这是在我闭关前从不曾体验过的。那是一种内在的真正平静。


我想这种自由是出自一种自足,不论发生什么事情,你都不会向外向上寻找原因。


现在我注意到,自己对于所有发生的事情,不论它们是属于外相还是内相,我内心对其都保持着一定的距离。


有时,这种感觉就像置身于一栋巨大的空屋中,而所有的门窗都大敞四开,风不受任何阻碍的吹来吹去。

在这场突如其来的疫情中,我们自然无需宅上12年,当然也修行不到她的境界。


但是,假如我们能将这段时间当作是一场自我的修行,也许,我们会离内心的自由更近一步。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6c_tOnABgx9BqZZIt2_Q.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