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祥妈妈”乌日娜是优秀的民族歌唱家,国家一级演员,获得过无数歌唱领域的奖项。2006年春晚上,一首《吉祥三宝》让她走入大众视野。《吉祥三宝》旋律优美,易于传唱,是民歌的优秀代表。
为了让祖先的歌曲和智慧能够在年轻一代中继续传唱,乌日娜办起儿童合唱团,充分尊重孩子的个性,甚至小演员在台上表演时哭也没关系。
2005年春天,乌日娜的丈夫布仁巴雅尔的《天边》专辑发行,其中欢快又充溢着温馨氛围的《吉祥三宝》迅速流行起来。这引发了乌日娜夫妇的思索:好听的歌曲无论用什么语言都会受到大家的喜爱,而自己的家乡有那么多优秀的民歌,大部分都没有被传唱出来,怎样能让更多人听到呢?
当时他们心里还没有清晰的思路,初步设想把内蒙古各个部落的特色文化做全景展示,但又觉得过于庞大,实施起来很有难度。
有一次,朋友推荐了一部法国电影《放牛班的春天》,讲一个声乐老师如何在小乡村里教学生音乐。乌日娜夫妇看了之后特别喜欢这个朴实的故事,于是萌生了一个想法:为什么不从孩子入手,成立一个儿童合唱团?
有了初步的想法和资金渠道后,乌日娜夫妇亲自深入牧区和林区选拔孩子,从面试的300多个孩子里,仔细地挑了37个。除了音乐天赋,他们还格外注重孩子的综合素质,比如是否会拉马头琴、跳民族舞等。
在根据这些孩子的特点设计节目的时候,乌日娜将合唱团定名为“五彩传说”呼伦贝尔儿童合唱团。在乌日娜心中,“五彩”象征着吉祥、和睦,就像人的五个手指,也像一棵树的枝丫, 虽然各有特色,但都有共同的根——呼伦贝尔。 “传说”则明确合唱团的主题和定位:把祖先留下来的民歌更好地传唱下去,而且一定要用本民族的语言。
呼伦贝尔草原
2006年底,“五彩传说”儿童合唱团正式成立了。用什么样的方法培养、引导这些孩子?乌日娜说自己的核心思路就是“尊重、保护孩子的天性,想办法让他们发现自己”。作为专业的声乐老师,乌日娜一方面努力筛选孩子们可以完成的作品;一方面,遇到特别有天赋、有特点的孩子时,又完全开放,给孩子们自主权。
比如有个孩子特别会唱歌,但考试的时候年龄已经比规定年龄超了1岁,唱的歌也不是传统民歌。但他唱得太好了,很多老师当场被感动得流泪,所以这首歌被完整保留了下来,后来成为合唱团的经典独唱节目。
另外一个男孩复试时因为感冒影响了发挥,当老师们犹豫到底收不收的时候,他主动提出来再要5分钟准备一下。 他用这5分钟时间编了整套的舞蹈动作,边唱边演,一会儿撅屁股,一会儿勾勾手指,所有评委都笑到肚子疼,最后顺利过关。合唱团后来选了他参赛的这首民歌排练,乌日娜就让这个孩子把当时考试时编的动作完整地教给其他孩子,一个动作都不要改。
每次排练到这首歌,这个孩子都劲头十足给大家做示范,挑毛病,他成了这个节目的“编舞”,他的责任感被彻底激发了出来,也特别有成就感。这样编排出来的节目,不像传统的被大人调教过的儿童节目那样古板、成人化,而是充满了儿童天然的灵动,人们看着也自然舒服。用乌日娜的话说,“我的导演是没有导演痕迹的导演”。
这样的编排其实并不容易,有时候需要勇气来取舍。有一次乌日娜没法来指导排练,就找了一个歌舞团的老师来给《天鹅》这首歌编舞,老师编了模仿天鹅低头的动作,虽然动作很真实也很优美,但对于合唱来说,低头声音就出不来,乌日娜还是果断放弃了这个动作,只保留了适合合唱时表演的扇翅膀的动作。
在音乐伴奏的间隙,她让孩子们愿意做什么动作就做什么动作,只要想象自己是天鹅就可以。自然界里湖边的天鹅也不会有完全一样的动作,孩子们也是,有的模仿天鹅喝水,有的模仿天鹅梳理羽毛,有的模仿天鹅玩耍……效果反倒自然可爱。
另外一个节目中有个摔跤舞的部分,一个胖胖的男孩,是团里的草原形象大使。他的乐感一般,经常跟不上节奏,乌日娜也不强求,只要他表演好自己的摔跤部分就成了。有一次表演,和他摔跤的男老师没有故意让着他,他没摔过,就在舞台上哭了起来……乌日娜却觉得在舞台上哭也没关系,都是正常的。所以看过“五彩传说”演出的人都说,孩子们的天性都在舞台上绽放出来了,特别棒。
排练了几个月之后,孩子们在海拉尔一个小剧院中进行了首场演出,初次登台的孩子们表现出了远远超出老师们预期的效果,既有专业水准,又不失天真烂漫。“五彩传说”儿童合唱团一炮打响,随之而来的就是各种赞誉和正式演出。
2007年,“五彩传说”呼伦贝尔儿童合唱团开始了全国的巡回演出。足迹遍布呼和浩特、北京、深圳。孩子们还与德德玛老师同合,登上了2008年春晚的舞合。成了呼伦贝尔地区最阳光的文化名片。
文/摘编自“乡村振兴探索丛书”之《教育乡村》
“乡村振兴探索丛书”由河北人民出版社出版
编辑/贾立芳
版权归河北河青传媒有限责任公司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