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封建思想?我们在批判封建思想的时候,有没有想过封建思想准确的定义呢?
从字面我们可以知道,封建思想是由“封建”和“思想”组合而成。封建,指的是一种社会状态。西方学者把它解释为分封制,就是由中央王朝给王室成员、功臣分封分领地。而马克思主义学者给封建社会的解释是:地主占有土地,并由土地剥削农民。由此可见,封建社会有两大阶级:地主和农民,地主占有土地却不劳动,农民劳动却没有土地。这种矛盾就是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为了化解这个矛盾的思想体系就是封建思想。
封建思想的内容
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主流是在汉朝。彼时,汉朝吸取秦朝灭亡的教训,弃用法家改用道家思想休养生息。后来,国力逐渐恢复,道家学说满足不了统治者对国家掌控的需求。而儒家宣扬的“三纲五常”正好可以为社会架构的建设提供一个完整的系统理论,所以被历代君王青睐,并不断改造。
所以,狭义的封建思想就是封建社会的统治者为了稳固统治地位而倡导的思想。包括前期的法家,道家,以及后来占统治地位的儒家思想(应该是被改造过的儒家思想)。最大的特点是阶级分明等级森严。
而我们现在所讲的封建思想已经不仅仅局限于等级阶层、封建道德观念,更多的是用来形容一个人拒绝接受新概念新事物,拒绝改变。
儒家思想不等于封建思想
由于在汉代以后的时间,儒家思想被封建统治者捧为正统思想。所以,人们就把儒家思想和封建思想划上等号,这其实是一个非常大的错误。
封建社会等级森严,所以它的思想体系都是为了区分等级、固化等级而存在,简单来说可以概括成八个字:不可质疑,不可冒犯。这八个字可对应以下几个主体:
1,圣人之言不可质疑,不可冒犯
2,君王之言不可质疑,不可冒犯
3,家长之言不可质疑,不可冒犯
然而,这完全是被曲解的儒家思想。对此,孔子曰:君子不器。
君子不器――《论语·为政》
这个意思很简单:君子不是器具。不是器具自然不能把他当做工具来使用了。这是被动的含义,而主动的含义就是:君子不要把自己当成一件器具。因为器具是为实现主人使用目的而存在的,君子要有自己的思想和判断,不能做一个刻板教条的傀儡。
一,不器圣人
无论是孔子还是孟子,都没有自称过圣人。虽然被人推崇为“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但他对别人的批评也只是说:“果哉,末之难矣。”――《论语·宪问》,而批评他的仅仅是一个背着草包从他门口路过的人。
他一样有着普通人的七情六欲,一样也会触景生情:“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子罕》
像这样的人,又怎么会认为自己不容置疑呢?面对质疑,他只会用自己的智慧和思想来解决。
二,不器君王
忠君,被后世文人认为是最高的道德标准,一方面是为了政治利益(青史留名和君王认同),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君王的意志。跟原本的儒家思想“君君,臣臣”没有多大关系。孔子的“臣事君以忠”是建立在“君使臣以礼”为前提上的。这方面的论述可以管仲为例:
管仲,贤相。
“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这是子贡的疑问:管仲恐怕不能算是一个讲仁义道德的人吧?齐桓公杀了他的主公公子纠,他没有以身殉主,反而帮助仇人治理齐国。孔子则说:“民到于今受其赐……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莫之知也。”――管仲的功德至今让人受益,难道为了让别人认为忠君就以身殉主,置百姓不顾?
从孔子和弟子的对话我们可以看出来,孔子是没有认为要对君主愚忠的。在他看来,百姓比君主以及个人气节重要得多。这方面我认为汉李陵投降匈奴就是如此。在陷入重围之后,粮尽弹绝孤立无援,为了部下不作无谓牺牲,选择投降匈奴。
三,不器家长
这个家长包括父亲、丈夫或者当家做主的长辈。封建礼教把“父子亲,夫妻顺”扭曲为“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这实在是一大缪论。因为后者完全是一个从属关系,不可违背。
实际上从“亲、顺”这两个字我们可以感受到这是一种感情。父子是表示辈分,长辈对晚辈的亲情伦理。所谓父慈子孝,就是这个道理。“夫妻顺”是一种相处状态,也是相互扶持。“男主外女主内”是一种分工。
从以上的论述我们应该看到,狭义的封建思想应该受到批判的是森严的等级阶层划分,是为了固化和强化这种划分的合理性的思想。这种思想并不是儒家提倡的,甚至是儒家不认可的。班固在《汉书》里也说:“君子直而不挺”,这个说法非常形象。君子要正直而不是为了表示这正直去用力挺直,这样就变成刻意扭曲了。
放到现在,宽泛一点来说,应该批判那种固化的、墨守成规的、拒绝新事物新观念的思想。
所以,我们批判的封建思想和孔子的儒家思想是两回事,切切不可混为一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