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青葱时段,友情岁月。对于我们每个人都是一段难忘的记忆,在这个时段的我们血气方刚,为了朋友可以两肋插刀。说起友情,李白与吴指南留下了一个精彩的故事!
1
李白从小受到关陇文化风习的影响,所以常常称自己是“自幼好人侠,有四方之志。”梦想着仗剑走天涯。为了能够成为一名侠客,实现自己"托身白刃里,杀人红尘中。当朝揖高义,举世成英雄"的高手梦。他除了日常读书学习之外,还喜欢舞刀弄枪,并拜在当时第一剑客裴旻门下修行。与剑相伴一生,常"抚剑夜呤啸,雄心日千里"。所以他没有变成孔乙己那样的只会读书的迂腐之人,而是喜欢与江湖人士打成一片。甚至可以说李白是诗人当中武力值最高的人。
正因为心里装着诗和远方,24岁那年,李白开始踏上江湖之路。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也就是在那一年认识了同样怀有江湖梦的吴指南,两人一见如故。他们途径天门山(今湖南省)看见河水从容,两岸树木郁郁葱葱,百鸟争鸣,远处的落日余晖里还有一艘渔船缓缓而来,瞬间就被这美景所震撼。李白写下了:“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的佳句。
美好的日子总是那么短暂,你永远不知道下一刻到来的是什么。就在李白与吴指南辞别天门山来到洞庭湖的时候,卷进了当地的一场械斗。由于初入江湖,血气方刚,本着拔刀相助的侠义心肠,李白与吴指南也加入了械斗。寡不敌众,吴指南在这一场斗争中失去了年轻的生命,也让李白在这洞庭湖边痛失了挚友。李白伤心欲绝,守着吴指南的尸体哭得稀里哗啦,最终在路人的帮助下,李白将吴指南埋在了洞庭湖边。
2
江湖梦还在继续,只是现在少了挚友的李白只得一人前行,也带上了属于好友的那一份。离开伤心之地洞庭湖,李白去了著名的会籍,看了繁华的扬州。最后在美丽祥和的安陆遇到了人生中的伴侣――许紫嫣。并在此生活了下来,但在李白心中总有一个未解的心结,整日有些闷闷不乐。
李白30岁那年,也就是六年之后,李白做个一个重要的决定。这个决定无论是现在还是在古代,都是一件非常震撼的事情。李白回到洞庭湖边挖出了吴指南的尸骨,仔细洗净。背起这位昔日好友,一步一趋,为的是将好友移葬到武昌城外,那是吴指南再也回不去的故乡,李白虽然在文章中并没有解释为什么要这样做,但从移葬地点来看,我们可以猜想,这大概是好友生前遗愿。
毕竟落叶归根是每一位在外漂泊的游子内心永恒的向往,而真正的侠客也应该这么做。李白的这次举动轰动了武昌城与整个江湖。人们皆为之感叹不已:得友如此,夫复何求。我想这就是一个侠客的胸襟吧!讲仁义,重信诺,轻利益。
3
青年时期的侠客李白,无疑是义薄云天的,比起后来的谪仙人更多了许多生动的人情味。不过也正因为李白侠字在心,义字当头,让他在以后的人生中收获了满满的友情。有整天《怀李白》《梦李白》《忆李白》的诗圣杜甫;有深情完虐桃花潭水的汪伦;有初见就解金龟给李白买酒的贺知章;一见如故,互相欣赏的孟浩然;还有拿脑袋担保李白的郭子仪……
自荆轲刺秦往后,侠客精神在春秋战国时期达到鼎盛。虽然韩非曾说: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但司马迁还是在《史记·游侠列传》给予了记载。历数儒道墨诸家,都不缺侠义精神,或者说,侠义精神从某种角度包含了诸家的思想。比如说儒家的仁义礼智信是侠义的指导精神。道家虽讲清净无为,却也是盛世归隐乱世匡扶社稷,有许多著名的武学典籍、兵书都与道家有关。而墨家就更厉害了,是古时刺客的摇篮。
由于当时的社会环境,人们生活困苦,饱受压榨,经常遭遇不公。所以对侠客有着强烈的崇拜,总希望有人能惩恶扬善、拔刀相助,甚至替天行道。但由于思想的局限性,侠义的立足点通常是一家一族或者一个阶层,甚至个人的好恶品行都对侠客精神有着极大的影响。这点在李白身上也有所体现,"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功与名。"他这种洒脱的背后就是任性妄为,在统治阶级看来是个及其不稳定的因素。再加上他一身傲骨,蔑视王侯,其仕途暗淡也就是情理之中。
像李白这样自负的人能够天子呼来不上船,一个不开心,说走就走。来个明朝散发弄扁舟,像任侠这种自由自在,随心所欲的方式。他自然是再向往不过了。要说李白和历代文人一样也是一个矛盾的综合体,即想当官,又想仗剑走天涯,标榜一身傲骨,却又写下《上安州裴长史》书求出仕。好不容易给他做了翰林,又不好好珍惜,完了还觉得怀才不遇。这嫡仙人也是三分仙气三分侠,三分傲骨一分俗,脱不了那个大框框。要么好好做你的侠客,自由自在,要么好好当官,荣华富贵。在我看来就有点略显矫情了。
4
时光的长河静静流过一千多年,如今世道清明,李白式的"十步杀一人"已经不为世人所接受。但其推崇的侠客精神在新时代依然有着其吸引力。往大处说,是侠之大者为国为民。往小处说,把侠客精神的一诺千金,肝胆相照作为朋友之间相交的基础,仁义之道作为立身的根本,无疑是对现在重利轻义的行为一种强烈的抗争。或许会受到一些伤害或者损失,但收获的必定是肝胆相照的挚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