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诗经》和朱庆馀《近试,上张水部》浅谈古诗词的趣味性

2019-10-23     燕子的涛宝

古文,其包括文言文和古诗词,她的璀璨光芒闪耀千古。然相对白话文来说,喜欢读古文的人越来越少,个人认为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大家觉得古文晦涩难懂,不好理解,读起来相当无趣。把一篇文言文摆在眼前,上面每个字咱都认识,即使不认识的字,查查字典也知道怎么读。然而被老祖宗这么凑在一起,字还是那些字,可我怎么就不知道他在说什么呢?

经典就是让人看不懂么?

有句话说的好: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的本身。我们的语言从人类诞生到现在也是在不断演变,它所依托的就是生活环境改善和生产力的进步。而文章本身就是生活语言的表达,自然也是不断变化。在现阶段最明显的例子就是因为网络的普及而出现的网络流行语,比如~不明觉厉、蓝瘦香菇,或许若干年后也会成为一个经典成语。

从文言文到白话文,最大的变化应该是词语用法的演变。有由简单到繁复,比如——道,在文言文里基本是单用,所以它表达的意思可能有很多种~道可道非常道,这句话,后世的解读没有一千也有八百。而现在使用更细致准确,道路、道理、道德等等。有由繁复到简单,比如吾、予、余,现在通通用——我。词语用法的改变很大程度上也改变了所要表达的含义。

现在我们读到“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时候,常常会与美好的爱情誓言联系在一起,其实这句话在古代的时候却是形容的战友生死与共。在《诗经》“邶风”里的《击鼓》是这么写的: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于嗟阔兮,不我活兮。

于嗟洵兮,不我信兮。

原文的意思是形容无论生死,我们都要不离不弃,后来人们开始用来表达对爱情的期待。希望与爱人长相厮守永不分离。

像这类古今异义的词和句子还有很多,如——衣冠禽兽、无奸不商、先帝不以臣卑鄙……

在提倡开放包容的今天,个性得到尊重和张扬。我们可以更直接更热烈的表达自己,而在相对含蓄内敛的封建社会,表达方式也比较隐晦。文人写作的时候,需字字考究。这方面的典故最有名的莫过于——推敲。所以现在读来,我们会感到古人用词之精准,含义之丰富,今天大有不如。

我们看看这首诗——《近试,上张水部》:

洞房昨夜停红烛,

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

画眉深浅入时无。

从字面意思上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刚刚新婚的女子,第二天将要拜见公婆,心中有些隐隐的担忧,于是问自己的夫婿,自己的妆容如何?

但我们从诗的题目上仔细看就会发觉好像偏离了诗的本意,“近试”指的是临近考试,“张水部”:原名张籍,水部:官名。这首诗的作者叫朱庆馀。

唐中时期朱庆馀作为举子要参加科举考试,作为一直在南方生活的他,不像那些本就生活在长安,洛阳一带的考生那样有名气,而且还有一些本就是高门贵子。这样想来,我朱庆馀就有些掉出十八线外,还名不见经传。这也使得他不禁有些失落与不自信。

那时候的科举考试还有一个制度,就是不封名,也就是考官在阅卷的时候就能看到考生的名字。所以在大考的时候也就形成了一个不成文的规定,所有考生在开考前,都会把自己一些比较好的作品,送给考官或者一些有名气的大家,帮忙看一下,以便增加自己的一些名气和引起考官的注意。

朱庆馀也就跟着这样做了,他鼓起勇气将自己的二十几篇文章与这首诗一起就寄给了当时主考的张籍。意思是,我是考生,你是主考官。我俩犹如刚刚结婚的新妇,你帮我看看我这眉毛画的可还流行?其实也是你帮我看看,我这些文章可还行?

当张籍收到朱庆馀的诗,立马也就想到了自己当年参加科考的时候。他们有着惊人的相似,张籍当时也用同样的方法得到了大文豪——韩愈的帮助与举荐,如今这朱庆馀不就是和那时的我有些相似吗?同时他看了朱庆馀的文章以后也觉得此人应该是属于一个不可多得的人才,本就惜才爱才的张籍当即就给朱庆馀回了一首诗:

越女新妆出镜心,

自知明艳更沉吟。

齐纨为足时人贵,

一曲菱歌抵万金。

诗中用清水出芙蓉,一曲抵万金的越女来肯定朱庆馀的才学,并鼓励有些不自信他不用理睬那些有名气的和有关系的举子。虽然他们还未谋面,但张籍看到朱庆馀的文章,也肯定了他的才华横溢。

张籍不遗余力的开始宣传他,推荐他,使得他很快就名气大增,事实证明,张籍的眼光没有错。朱庆馀在那场科举考试中一举拔得头筹,中得状元。

所以说,古文并不像一个举着戒尺的私塾先生一样让人难以接近,也不像孔乙己一样迂腐得让人生厌。有趣的灵魂不胜枚举。而我们读不懂古文并不是我们比古人笨,相反,经过几千年的进步,我们要比古人聪明得多。其根本原因在于时代进步所带来的生活习惯和表达方式的改变——就是习惯问题。

古文之于白话文,好比茶之于可乐果汁,粤菜之于川菜。一个酣畅淋漓让人欲罢不能,一个细细品味方觉回味悠长。我们只需要花点时间探寻,你会发现,古文也能让人百读不厌。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UvnEBW4BMH2_cNUgb3K1.html